從計生專干到養育師 針對農村嬰幼兒認知滯后問題,REAP制定了一系列干預方案。其中包括將計生專干培訓成養育師,入戶輔導。 2014年10月,商洛市隨機抽取了227名嬰幼兒進行試點。國家衛計委通過陜西省和商洛市的衛計部門,下發通知到相關鄉鎮計生站,選一些計生干部參加嬰幼兒養育知識培訓。 2014年11月,李波等70名基層計生干部被選出。 李波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當時是商洛市丹鳳縣商鎮計生服務站副站長。他沒想到通過這次培訓,完成了由計生干部向養育師身份的轉變。 培訓由REAP項目組組織,REAP成員、養育專家等作為培訓老師,教材由兒童早期發展領域專家借鑒國內外材料,結合兒童發展規律,歷時1年編寫而成。該教材專門針對0.5歲~3歲嬰幼兒,通過示范和引導,讓家長和嬰幼兒一起開展親子活動,以培養嬰幼兒語言、認知、社會情感和運動四方面的能力。 參與該教材編寫與培訓指導的北京大學副教授羅仁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我在培訓時給這些計生專干講,要把自己的心理年齡變成3歲,這樣寶寶們就會喜歡和你們一起玩,你就可以示范和引導家長和寶寶一起開展親子活動。” 培訓一周后,70名基層計生干部出師,他們的身份也由計生干部變成了“養育師”。 李波和同事顏淑霞作為搭檔,對接服務丹鳳縣商鎮的8名嬰幼兒。 每個周三,他倆就駕著計生服務面包車入戶指導,車里裝著玩具、圖書、繪本和教案等。由于服務對象居住分散,他們要先開車四五十分鐘,再步行半個小時。 按照計劃,他們每次入戶要1個小時左右,要陪嬰幼兒玩玩具、唱兒歌等。關鍵的一點,是要把育兒知識傳授給家長(監護人)。 由于有村干部的介紹和引領,入戶時,家長一般都很客氣。可是沒入戶幾次,李波和他的搭檔就發現,不少家長把他們留給孩子的玩具給“沒收”了,原因是“給藏起來,不然孩子弄壞了或玩上癮了,得賠錢或買下來”。李波反復告訴他們,所有服務都是免費的。 有的養育員提前和家長約好了時間,但到了門口卻發現沒人。打電話一問才知道,他們要忙著收麥子、收香菇,有時還發生一些誤會。鎮安縣西口鎮養育師項行鈞首次入戶時,竟被家長當成了“人販子”,后請出村支書出面,才化解誤會。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后,養育師、家長都看到了積極的變化。彭若涵是李波對接的對象,兩歲。在他剛入戶指導時,即便拿出糖和零食,小若涵也經常躲在門后不敢露面。一段時間后,小若涵不但學會了玩玩具,還主動和李波玩耍。 到2015年5月活動結束時,小若涵已經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李波走時,小若涵戀戀不舍,希望叔叔“常來陪自己玩耍做游戲”。 半年后,REAP再次對這些試點孩子做貝利測試,結果讓研究人員很興奮,他們的貝利智力發育指數平均提高了12分。 張林秀稱,這意味著,不需要多么復雜的介入,這些孩子的認知和語言水平就能得到提高。 2015年,李波和顏淑霞都拿到了由國家衛計委干部培訓中心頒發的證書。證書上面寫著:在去年11月至今年6月商洛市嬰幼兒養育項目入戶指導活動中,因表現出色,被評為“金牌養育師”。 建設村級養育中心,是REAP實施的第二個行動計劃,意在幫助更多家長學習養育知識。 張林秀說,從2015年6月第一批村級養育中心成立至今,REAP已經在陜西省50個試點村建立了養育中心,分布在商洛、安康、漢中三市。 每個養育中心都有標準的親子活動設施、圖書、玩具等,還配備1~2個養育師,并在當地招募管理員。養育師由鎮上經過培訓的計生干部擔任,他們每周三到中心,為家長示范和引導如何做親子活動,同時講授一些科學育兒知識。 目前,REAP正在著手推進第三個行動,在人口密集的移民搬遷村建設超級養育中心。 2017年5月3日,REAP與商洛市沙河子鎮政府合作建成的中國首個移民安置小區兒童早期發展活動中心,在沙河子鎮柴灣社區陜南移民搬遷小區正式運行。這是REAP建設的首個超級養育中心。沙河子鎮有3000戶居民, 0到3歲的嬰幼兒有120多個。 張林秀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不管是養育師入戶家訪,還是建村級養育中心和超級養育中心,接受輔導的嬰幼兒家庭全部免費。“我們就想作為一種公共服務來推廣,這是下一步國家發展的人力基礎。” 張林秀表示,REAP的經費主要靠項目組融資,雖然也有困難,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企業參與了進來。現在,僅支持REAP村級養育中心的就有7家機構。 “我們最早的夢想,是REAP的合作者和國內外資助機構能鋪滿我們宣傳冊一面,現在宣傳冊的兩面都快排滿了。” |
相關閱讀:
- [ 07-11]今年開始減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關契稅等
- [ 07-11]泉州3年將統籌近3.6億專項補助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 [ 07-10]我市農村危房改造進展“雙過半”
- [ 07-10]福建建甌:抓基層黨建 促農村發展
- [ 07-10]福州市農村危房改造進展“雙過半”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