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前的江北,每到冬春的時候,沙塵暴不斷,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連只鳥都飛不過去啊”。這是“南木林生態示范區”藏族護林員赤列老人對記者說的。今年62歲的赤列是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艾瑪鄉德慶村村民。 赤列指著西藏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慶典時,中央代表團贈給西藏牧民的“酥油茶壺”說,“這是習主席送的禮物,我一直都舍不得用啊。”(火炎攝) “雅魯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范區’曾經是一片戈壁荒灘,而如今已成為西藏自治區政府落實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和構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具體步驟,是西藏‘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的啟動地和示范點,也是日喀則市委、市政府傾力打造的雅魯藏布江兩岸百萬畝生態區建設的示范工程。”南木林縣林業局副局長曲桑向記者介紹說,“生態示范區總規劃面積42萬畝,計劃17年完成,沿通縣公路分東、西兩個片區。按照因地制宜、喬灌草相結合的原則,建設內容包括植樹造林15.1萬畝,人工種草4萬畝,防沙治沙和封山育林18萬畝,青稞高產和艾瑪有機土豆種植5萬畝,綠色通道383.8公里。” 七月,是西藏油菜花盛開的季節,南木林也不例外。藍天白云,綠樹黃花,五色經幡,如詩如畫,朱紅色的藏式民居點綴在大山與江河之間,真是一幅美不勝收的藏區美景。 8日一大早,我在南木林縣林業局副局長曲桑引領下來到艾瑪鄉德慶村采訪兩位藏族護林員,先去了護林員赤列的家。 有著九個孩子的赤列,是2014年加入生態示范區護林隊的,之前他是村子里飲用水的管理員,一年收入不到兩千元。除了做農活賺點錢,沒有別的收入來源,家里生活比較拮據。 赤列說:“造林之前,我們這一帶的氣候條件非常惡劣,雖說是臨江,可那都是卵石地。戈壁荒灘上草都不長,種樹造林的事想都不敢想。那時候,我們就靠自己僅有的土地種些土豆、青稞、蘿卜和油菜,勉強維持生活。即便是這樣,要是遇到特別惡劣的天氣,也會大大影響到地里的收成。” “2013年,我們這里開始籌劃建立造林示范點,也就是要種樹造林了。說句實在話,剛剛開始的時候,村里大多數人從觀念上還是不太接受的,覺得在戈壁灘上種樹,祖祖輩輩都嘗試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而且還有可能占用一些莊稼地,擔心影響自己的利益,因此都帶著一種觀望的消極態度對待這件事。”說到這里赤列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 那么,怎樣才能使當地農牧民們接受在戈壁灘上種樹造林這一現實呢? 一起來的曲桑副局長是這樣說的,“先讓樹活下來,以理才能服人。我們在造林過程中堅持水利先行,根據當地土壤、水源、立地條件,本著科學規劃引領、基礎設施先行、分步有序推進的原則,嚴格把好規劃設計、苗木質量、挖坑標準、栽植技術、澆水培土這五關。 到去年年底,示范區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植樹造林3萬余畝,栽植新疆楊、榆樹、柳樹、藏川楊、小青楊、紫穗槐、沙棘等各類苗木167萬株,建設綠色走廊林網50公里,造林成活率達95%。完成平整土地1.575萬畝,移土42.25萬平方,排溝式挖坑2.2萬畝,點挖0.2987萬畝,修建生產道路64.6公里、水渠95公里以及2個200立方米的發酵池。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生態建設大格局,保證了“造一片保一片,種一片活一片”。 赤列接著說:“種下的樹竟然成活了,真是奇跡。就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我們才積極行動起來的,并主動加入了護林隊,邊種樹、邊護林。沒想到的是,一個種樹的事情就讓我們的經濟收入一下增加了好幾倍,而且原來的收入不但沒有減少,也因為造林改變了氣候,還有了增加,一年下來至少都增加3到5萬元的收入。” 由此看來,“南木林生態示范區”的建設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同時,也為了當地打好“扶貧攻堅”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赤列家的院子很大,看上去有一個足球場那么大。還沒完工的院子里擺放著建筑材料,還有拖拉機。牛圈里拴著五頭正在吃草的黃牛,他的藏式小樓建得很漂亮,二樓的七八間房子圍出一個五十多平方米的平臺空地,玻璃頂棚把平臺照的透亮就像個小院子。藏式漆雕的木沙發倚墻擺放,前面是一排藏式茶幾。這是他們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喝奶茶喝青稞酒,聊天看電視。赤列的客廳非常講究非常古典,完全是典型的藏式裝飾:四柱八梁的結構,色彩豐富的漆雕,柱子和頂棚上的藏式漆畫,每一幅都是有故事的。客廳正中的藏式半截柜上,懸掛著一幅習近平總書記接見藏族同胞的大幅照片,照片下面是兩個201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慶典時,中央代表團贈送給西藏牧民的“酥油茶壺”。赤列說,“這可是習主席送的禮物啊,我一直都舍不得用。” 赤列家的房子是從2009年開始動工的,積攢點錢就建一點,“也就是這三年進度最快了,今年正式入住了,因為現在有錢了。”赤列說:“這個房子包括政府補貼,一共投入了25萬多元。下一步一樓還需要做裝修,還需要建一個現代化的洗手間。”說到這兒,赤列的臉上流露出他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自信。他說,“我現在每天看著樹林子,心情好了,身體感覺比過去也好多了,也不太容易得感冒了。”赤列認為,過去的病毒大多和風沙有直接關系,因為很多病菌都是從別的地方刮過來的。 |
相關閱讀:
- [ 07-10]第五屆中國詩歌節網絡征集“中國夢”詩歌創作及朗誦
- [ 07-10]中國夢的文化內蘊
- [ 07-06]【中國夢·大國工匠篇】令耀偉:煤海里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
- [ 07-06]南平地稅舉辦“同心共鑄中國夢,青春喜迎十九大”活動
- [ 07-03]【中國夢·大國工匠篇】杜鈞:在閃爍的焊花中踐行“工匠精神”(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