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達到史無前例的50億。為紀念這一天,聯合國1990年決定將每年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旨在引起國際社會對人口相關問題的重視,例如計劃生育、性別平等和孕產婦保健。 在第28個世界人口日到來前,印度健康網站專欄作家米塔·馬宗達發表了一篇文章,直指印度人口暴增的一個重要原因:性別歧視。 印度人口到2017年末預計將達13.6億。7年后,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在馬宗達看來,這個土地面積僅占世界約2.4%的國家之所以生養著世界20%的人口,很大程度上與女性在印度社會的邊緣化地位有關。 【生生生,直到生出男孩】 “對女性的歧視打娘胎里就開始,不到入土的那一天不會結束,”馬宗達說。 在印度,人們認為男孩的價值比女孩要高得多:男孩會為父母養老送終,延續香火,女孩則被當成家里的經濟包袱——因為要準備嫁妝。而出嫁后,女性在婆家的地位就更低了。 就像熱映電影《摔跤吧!爸爸》的開場,一項男人為之瘋狂的運動,卻被視作女性的禁區,所以摔跤冠軍一次又一次期盼兒子的降生,收獲著一個又一個荒誕的求子偏方,直至妻子連生三個女兒……丈夫失望,妻子愧疚,周圍人投來同情又帶著些許嘲笑的目光。 一項在印度西部地區展開的調查顯示,94.3%的農村人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在城市,這一比例為80.3%。性別歧視導致很多印度家庭不停地生育,直到生下男孩,或者生夠一定數量的男孩。 【忍忍忍,凡事不能做主】 性別歧視貫穿在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她們拿著低人一等的工資,忍受著家庭暴力,就連生孩子這事也不能自己做主。在印度農村,女性對性知識和計劃生育的了解幾近于零。 按馬宗達的說法,多數印度婦女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更別提維護自己的生育權利。在涉及計劃生育的各個方面,包括妻子絕育,都由丈夫來決定。印度男性不能接受結扎——他們擔心自己從此“不像個男人”,甚至擔心萬一自己結扎后妻子懷孕,會被別人笑死。 然而矛盾的是,雖然印度男人將計劃生育的“麻煩事兒”推給女性,但整個印度社會卻向那些試圖避孕的婦女施加壓力——她們被譴責“在性愛上太有主見”,進而被扣上“不道德”的帽子。此外還有一些宗教因素,也讓女性在避孕和墮胎這類問題上沒得選擇。 早婚早育則是印度女性無力做主的又一鮮明體現。盡管印度法定結婚年齡是女18歲、男21歲,但在許多地區,十四五歲就結婚卻是普遍現象。 馬宗達以印度西部的拉賈斯坦邦舉例說,在這里,一個只有5歲大的女孩就會被訂婚,等到開始來月經就被送到婆家,一兩年后就該開始生孩子了。 “除非這個國家的女性獲得一些做主的權利,特別是在性行為上的自主權,否則我們不可能指望控制住印度的人口暴增,”馬宗達說。(完)(新華社專特稿) |
相關閱讀:
- [ 03-08]要求女性穿高跟鞋上班涉性別歧視 英政府擬禁止
- [ 03-08]三八節:歐洲檢討女性受歧視,消除性別歧視任重道遠
- [ 08-25]韓一公司涉性別歧視 成立60年無一名已婚女職員
- [ 08-05]日華媒:日本出幾位女高官扭轉不了性別歧視
- [ 08-05]日華媒:日本出幾位女高官扭轉不了性別歧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