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網絡上充斥著一種擔憂:人類要被人工智能打敗了!甚至一些科技界的大佬也警告:要慎重發展人工智能!有人甚至預言: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被人工智能代替,人類將變得無用! 為何會有這樣的擔憂,以及這樣聳人聽聞的預言?我們的某些生理能力不是早就被我們的創造物超越戰勝了嗎?當我們最為重要而且最具特點的智力也被創造物戰勝,就一定變得恐怖嗎? 日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17畢業典禮上,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發表的演講再次提醒我們,人性才是指引我們技術創新方向的明燈。他說:“如果科學是黑暗中的探索,那么人性則是引領我們前行、讓我們看清危險的燭火。”人性,不僅讓我們看清技術的本質,也讓我們認清自己的本性。 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智能機器人,在現今以至于不遠的將來只是一個智能化的工具,它們是一個冷血機器,就現在看來除了超高的所謂“智商”,其它都是零。 我們現實的世界,尤其是我們認知中的世界,是由個人的行為以及人的互動行為構成的活生生的世界。除了理性和邏輯,我們還擁有諸如信仰、文化、倫理等精神現象。在人性之下,我們才保有了這個世界的存在和發展。 面對技術的發展,我們需要點燃人性這盞明燈,否則就會如馬克思所言:我們有被自己所創造的技術“異化”的風險。在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與交換永無止境,我們要辯證看待人與技術的關系。人借助科技的手段,是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體,不是與自然之間盲目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傳遞,而是按照既定目標改造自然并創造價值。同時,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給病人心臟做支架手術,在治病的同時,支架本身可能帶來一定的副作用,需要盡量避免。所以庫克說,“我所擔心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能夠像人一樣思考,而是人們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沒有價值觀,沒有同情心,沒有對結果的敬畏之心”,“僅靠技術本身并不是終極之道,甚至有時候技術也會是問題的一部分”。 今年4月,英國下議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公布了其對“決策中的算法”所做調查的反饋。調查顯示,對于算法作出的決定,人類的干預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牛津大學哲學和信息倫理學教授盧恰諾·弗洛里迪認為,人類干預將是件好事。 如果需要擔憂,我們應該擔憂被技術和“人工物”所異化。我們不僅要擁有智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作為人性標志的智慧。智力不等于智慧,人類的智慧需要看護,也需要敬畏。真正的智慧應該屬于人類全體,也服務全人類。就如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所說,“科技和文化、人文結合起來才可以讓人理智”。我們不能期望人工智能成為人類的拯救者,更不能讓人工智能成為人類的毀滅者,這就要靠我們自己富有人性的智慧,也要靠我們擔負起責任。(蔡肖兵) |
相關閱讀:
- [ 06-20]日本擬開發人工智能參與藥品生產
- [ 06-08]聚焦國外人工智能發展:英國 重實用,不搞花架子
- [ 06-06]人工智能何以成為“超強大腦”?
- [ 06-05]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快速追趕 美國優勢難保
- [ 05-31]人工智能,中國或領跑世界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