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敗屢戰,殷玉珍摸索出了植樹治沙的辦法:先壓風障,再種灌木,擋風固沙,蓄水保墑。 從沒有一株樹到植樹60余萬株,從浩瀚黃沙到7萬畝綠海:“黃龍”鎖住了!但30多年來,殷玉珍吃了多少苦?除了她和她的樹,恐怕沒人能數得清。“每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走進林子深處,看到我種下的樹都朝我招手,煩惱就會一掃而光。” “別看樹不會要吃要喝,同樣需要照顧。孩子要上小學時,附近又沒學校,如果我帶著孩子走,就沒人照顧樹。樹離開我活不了,只好把孩子送到姥姥家上學。”殷玉珍說,當大兒子18歲離開她去呼和浩特上大學時,才理解了父親當年的心情,“哪個父母不心疼自己的骨肉?” “內蒙古沙漠、沙地面積大,很多人生下來就面臨著和黃沙搏斗的任務。”內蒙古林業廳副廳長龔家棟說,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殷玉珍們不向命運低頭,內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繼續“雙減少”。 踏著生態恢復的節拍,生物多樣性復現。“現在光啄木鳥就有5種。”殷玉珍喜歡拿著手機在林子里拍照。 打開電腦,廷·巴特爾給記者展示他在自家牧場拍的視頻:《沙地中的花》《小狐貍出窩了》《起飛的天鵝》…… “現在草場上植物有270多種,野生動物上百種,這在以前不可想象。”巴特爾現有草場5926畝,“按草畜平衡要求可以養103頭牛,我只養了55頭,今年冬天準備再減5頭:給野生動物讓路!” 近些年,內蒙古草原增綠明顯,草原生態整體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局部明顯恢復,2016年草原植被平均蓋度達到44%,較2010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基本恢復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最好水平。 不僅農牧區在增綠,城市同樣在增綠。 城市黃金地段,竟然有片草木蔥蘢的“萬畝草原”——是不是有點奢侈?這個在包頭可以有,名叫“賽汗塔拉”,蒙古語的意思是美麗的草原。 “這塊占地8479畝的草原,在1955年版的包頭城市規劃中,就被定為綠地。”91歲的王璲是包頭城市規劃設計的親歷者。 包頭城在長高長大,但從未蠶食這一綠地。不僅如此,今年3月,包頭市委決定,對草原西側的建筑整體拆遷,增加綠地2800畝,賽汗塔拉將成為名副其實的“萬畝城中草原”。 “包頭的城市規劃一直執行得比較好,可謂一張好的藍圖一干到底。”清華大學建筑系畢業的王璲,1954年到包頭支邊,參加城市規劃建設,當了22年園林處處長,60多年來堅持用相機記錄包頭的城市變遷,熟悉包頭的每一條道路、每一處公園的前世今生。 “我剛到包頭時,全城只有43盞路燈、63株行道樹,當時市領導跟我說,煙囪比樹多,要全民植樹。”王璲說。年年歲歲持續不斷地造林綠化,造出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殊榮,公園綠地遍布這座塞外之城。 藍色守望者 一個蒙古族未婚少女與28個南方孤兒 瞬間可以成就永恒,永恒源自一個個瞬間。 一個18歲的蒙古族未婚少女,獨自撫育28個嗷嗷待哺的南方孤兒——時間雖然只有9個月,但在草原上留下了永遠的佳話。 “那會兒是一個大孩子,撫養著28個不時啼哭的小孩子。”75歲的都貴瑪包著橘黃色頭巾,皺紋爬滿臉上,像木雕一般,這是在草原上風吹日曬留下的印跡。老人現在和女兒一家住在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溫馨小區。 那是1960年,都貴瑪剛初中畢業,屬于“有文化,家里又不太忙”的女牧民,就被挑中去接孤兒。后來,她才知道:他們接的是“國家的孩子”。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當得知上海、浙江、江蘇等地有許多孤兒因缺乏食品,面臨疾病和死亡的威脅時,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毫不遲疑地決定調撥奶粉救急,并向中央表示:由內蒙古安排牧民收養這些孤兒,“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內蒙古先后收養的3000多名孤兒被稱為“國家的孩子”。 “我們去呼和浩特接孤兒時,給每個人都換上了新衣裳,這意味著他們成了草原的孩子。”都貴瑪說,接回后,先住在四子王旗里的一個幼兒園,“讓這些南方來的孩子先適應草原的環境和飲食,生病也方便就醫,5個月后我就帶著28個孩子回到了公社。剛開始,照顧他們吃喝拉撒睡、換尿布等我都不會,只能一步一步地學。” 當時28個孩子中,最大的5歲,最小的不到1歲。“我們住在公社提供的一個大蒙古包里,晚上我睡中間,旁邊都是孩子,很多個晚上都睡不好覺,只能坐著看孩子。”喂奶、喂飯、起居,都貴瑪不分晝夜地照料他們。所幸,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月,28個孩子沒有一個因病致殘,更無一人夭折,創造了那個年代的一個奇跡。 冬季來了,28個孩子一個個被牧民登記領養走,都貴瑪和孩子們難舍難分,經歷了28次依依惜別。孩子們長大后,成為草原新一代的建設者,他們經常來到都貴瑪膝前,給額吉說說知心話。 端上奶茶,遞上奶食,孟根其其格的待客禮儀,和其他蒙古族別無二致。她居住在離都貴瑪不遠的另一個小區,從長相到家居布置,如果沒人介紹,你不會想到這位小學教師是曾經的上海孤兒,“我名字的意思是‘銀花’,我現在就是蒙古族,蒙古話比漢話流利得多,丈夫也是蒙古族,沒有我的蒙古族父母,哪有我這條命?” 廷·巴特爾到薩如拉圖亞嘎查插隊后,目睹了牧民含辛茹苦地撫養南方孤兒,“當時,不少領養孤兒的牧民,有自己的親生兒女,可他們卻把好吃的、好穿的,都先給了孤兒。他們屎一把、尿一把地把孩子們都拉扯大了。” “國家的孩子”的傳奇在草原激蕩,蘇尼特右旗“漢奶奶”的故事又在耳邊回響。 身著蒙古族服飾的81歲漢族老人王愛蓮,和兩位蒙古族同胞結下了終生緣分:先是收留了從通遼前來打工的蒙古族女孩吳曙光,認作干女兒,不但給她介紹對象,還將她從自己家中嫁了出去; 另一位是小蒙,小蒙父母生活在賽罕烏力吉蘇木(鄉)腦干塔拉嘎查(村),那是一個沙窩子,6歲的小蒙要到縣城上學,父母又得回嘎查放牧,王愛蓮就把小蒙領到了家里生活至今,現在錫林郭勒盟蒙古中學讀高一。 小蒙父親沙拉說:“小蒙在額吉家里生活了十來年,除了寒暑假回家看看,其余時間都是和奶奶在一起,奶奶教他做人,讓他好好學習。在城里,我們沒有親人,額吉就是我最親的人,我們是一家人。” “沒有民族團結,哪有國家的興旺發達?各民族只有團結奮斗,才能共同繁榮發展。”在采訪過程中,無論記者從哪個角度提出問題,云曙碧老人都要回到民族團結上,而且她的語氣是那樣堅定有力,神情是那樣凝重嚴肅。 風過草原,飄舞起藍色的哈達,飄來一曲《我從草原來》:“我從草原來,草原那邊花正開。我從草原來,草原那邊花如海……” |
相關閱讀:
- [ 05-04]自治區專項調研組在昌開展“雙創”工作調研
- [ 05-02]守望相助大美北疆 寫在我國首個少數民族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之際
- [ 04-01]自治區財政扶貧資金專項檢查組與我市座談
- [ 02-08]廣西自治區紀委公布網傳“官員請吃穿山甲”核查情況
- [ 01-11]吳英杰參加自治區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中共界小組討論
- [ 12-05]俄羅斯一自治區發生特大交通事故致12死 10人為兒童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