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圖報道 | 包頭文化 根在東河 魂在北梁
光明網訊 (記者 鄭芳芳)“包頭文化,根在東河,魂在北梁。”昔日北梁,曾經輝煌,歲月變遷,街巷擁堵,市井無章。如今北梁,新樓林立,秩序井然,人民幸福煥新顏。這天翻地覆的變化,源于棚戶區改造工作,更源于黨中央對棚戶區進行改造的決心:“棚戶區改造要讓群眾從憂居變宜居,這是百姓天大的事。即便有天大的困難也要做下去。”
7月13日下午,“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網絡主題活動媒體團一行走進了包頭北梁地區,實地感受“全國棚戶區改造示范城市”是如何舊貌換新顏的。

圖為北梁新區 光明網記者 邢本源攝
?
多種因素制約棚改 九大難題困擾百姓
北梁棚戶區是內蒙古面積最大、最典型的城市棚戶區。長期以來,受自然因素、歷史條件、經濟水平和社會變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逐漸形成了市政基礎設施匱乏、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差、低收入群體和社會底層人員集中、開發改造難度大、多民族聚居等具有典型特點的集中連片城市棚戶區。

圖為北梁棚戶區舊址 光明網記者 邢本源攝
截至2012年底,北梁地區仍有338萬平方米房屋需要征拆,3.5萬戶、8.9萬人需要安置。就醫難、上學難、就業難、行路難、取暖難、吃水難、用電難、上廁難等九大難題,成為當地老百姓生活中極大的困擾。老百姓思改造、盼改造的愿望十分強烈。

圖為北梁棚戶區舊址 光明網記者 邢本源攝
集中精力打攻堅戰 創造棚改奇跡
2011年3月、2013年2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先后兩次實地考察北梁棚戶區,并就做好棚戶區改造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包頭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李克強視察北梁指示精神,把北梁棚戶區改造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圍繞難啃的“硬骨頭”,積極創新金融服務、風險防范、服務群眾、基層管理等一整套有效機制體制,舉全市領導之力、資金之力、政策之力、法律之力、全社會之力,集中精力打攻堅戰,創造了3年拆遷13平方公里,安置4.7萬戶,12.4萬居民的棚改工程奇跡,為自治區乃至全國棚戶區改造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圖為北梁新區居民在自家小區門口聊天 光明網記者邢本源 攝
自2013年棚改工作啟動以來,先后實施了集中征拆的“百日攻堅”和2014年“春季戰役”、“秋季戰役”,場場告捷!
2013年“百日攻堅”征收安置居民1.3萬戶,3.1萬人,拆除房屋面積76萬平方米。
2014年“春季戰役”征收安置居民12.2萬戶,拆除房屋面積160萬平方米。
2013年“百日攻堅”集中推進河東鎮9個行政村集體土地征收工作,征收安置居民1.2萬戶,拆除房屋面積173.4萬平方米。

喬遷后的居民不僅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還能享受到優質的社區服務。圖為北梁新區社區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在為新區居民服務 光明網記者 邢本源攝

圖為新北梁新區女性居民在社區婦女創業基地制作手工藝品光明網記者 邢本源 攝
10多萬居民告別老舊平房 宜居夢成為現實
如今,北梁4.7萬戶北梁居民告別老舊平房,領取了新房鑰匙,新小區設置了書畫協會、圖書閱覽室、舞蹈器樂室等便民服務站,他們的宜居夢終于成為了現實。

圖為北梁新區的圖書閱覽室 光明網記者 邢本源攝

圖為新區居民在社區服務站享受免費的理療服務光明網記者 邢本源 攝
與此同時,北梁聘請清華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北梁騰空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突出了一城、一環、二心、二帶、四片區的空間結構。
北梁棚改,不但打贏了一場過去十幾年都難以攻克的民生工程戰,更打贏了一場事關執政黨改革共富承諾的“民心工程”戰。
歷史昭示未來,歲月銘記輝煌。棚改壯舉彪炳千秋,棚改未來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