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7日報道 外媒稱,在中國,普通話越普及,方言的生存空間便相對縮小,由于學校的行政與教學語言都是普通話,廣州年輕一代使用粵語頻率正在降低。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李公明受訪時相對審慎樂觀,他相信:地方語言植根于生活,不會輕易消亡。 外地人入鄉隨俗學粵語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7月10日報道,睇水(看風)、夾下眼(幫個眼)、仆心仆命(竭盡全力)……廣州西村一家學習粵語的晚間培訓班里,10多名學員認真地跟著老師朗讀,學習粵語的地道用法。在這家名為“藍天外語”的語言培訓機構里,粵語與英、日、法等國語言同為付費課程,學習內容圍繞購物、上班、飲食等日常生活。培訓機構稱,學員經過兩個月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粵語后,多數可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與會話。 剛加入這一培訓班的范小姐是來自湖南的新廣州人。她說,專程過來學習粵語,是希望盡快融入周圍的生活。廣州不少公共場合里,粵語是第一語言,其次才是普通話,去到菜市場、餐館、超市等地,“一張口說話,別人就知道你是外地人”。 “藍天外語”營運主任勞承東說,相較10年前,普通話在廣州變得更為強勢,不過,在當地服務性行業因客戶多是面向“老廣”,粵語仍然相當重要,包括餐飲、服裝、酒店等行業聘請員工時,通常都會加上“懂粵語者優先”。 報道稱,在中國的行政場合和教育教學中,普通話早已是主導語言,但作為廣州人母語的粵語,還是當地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溝通的方言。 此外,廣州是珠三角外來流動人口最大流入地之一,入鄉隨俗,新廣州人開始說“唔該(勞駕)”的不在少數。社區網站豆瓣網上一個名為“我們就想學粵語”的小組,便吸引了近五萬人加入。 粵語日漸式微? 報道認為,與中國其他方言相比,粵語是較為強勢的方言,不僅僅是因為廣東是經濟大省、粵語使用人群較多,也體現在粵語文化產品的輸出。不過,隨著普通話日漸普及,粵語在年輕一代中使用頻率正在降低,這一趨勢引發了不安。 廣州知名時事評論員韓志鵬指出,廣州現在很多幼兒園、小學、中學不同階段的孩子,回到家后仍然說普通話,不用粵語和家長交流,這不僅是語言方面的問題,無形中也與家人產生了情感的隔閡,因為以粵語為主的老一輩未必擅長說普通話。 韓志鵬認為,廣州的教育行政部門對此應當重視,在語言傳承方面有所作為,在小學與中學階段繼續增加聯系本土文化的課程,比如粵語、粵劇等,“不要讓粵語有一天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李公明表示,地方語言植根于生活,粵語在很多場合通用,另一方面,很多年輕人對粵語文化產生了興趣,這不僅是經貿、商業的需要,也與當地文化及生活方式有關,比如新廣州人對粵式飲食產生興趣,就很可能進一步去了解廣府文化。 廣東應保護文化語言特色 報道稱,在廣東民間,致力推廣粵語的人士不在少數。除了學習粵語的網站、微信群外,一些廣州公眾號也將推廣粵語、粵語文字視為己任,或制作粵語相關的原創視頻類節目。一個名為《瘋狂粵語》的趣味網絡脫口秀節目在去年2月開播,致力于“讓粵語流行起來”,節目結合時事熱點與粵語教學,傳達90后廣州本土青年的新銳觀點,很快吸引了不少粉絲。 勞承東說,“藍天外語”開辦粵語課程已有10余年,幫助不少學生融入廣州的生活與工作,并將這當作是一個公益性質的項目。 在公辦教育領域,廣州越秀區五羊小學今年初推出全市第一本校本的粵語教材《粵讀羊城》,內容包括粵語簡單用語、粵語童謠、粵語故事、粵劇等,通過講授、練習、游戲等方式,幫助學生對粵語有更系統的了解,此舉贏得不少正面回應。 有評論稱,一個開放的地方,就是要多元化,正是因為廣東的開放,接納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和文化,所以廣東更應當珍惜和保護自己的文化語言特色。 |
相關閱讀:
- [ 07-15]一句“跟我上”,比任何語言都有力量
- [ 07-13]福州:首屆"喝詩"大賽 傳承千年語言文化
- [ 07-12]《中餐廳》遇溝通危機? 黃曉明多路語言齊上陣
- [ 07-11]農村嬰幼兒能力存隱憂:超40%認知和語言能力滯后
- [ 07-10]表情包豐富網絡語言文化 但需填補權益保護空白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