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從誕生之日起,就給人以上帝視角和空間再利用的各種便利,但隨之而來的安全問題也引發諸多關注。 其實,無人機與汽車、飛機一樣,本身并沒有錯。它迫切需要的僅僅是一個合理、完善的標準體系,能夠在保證飛行安全的前提下,給用戶和企業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為此,八部委聯合發布《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助力無機人未來能夠飛得更高、更遠。 如今,無人機在社會上的口碑似乎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黑飛”和干擾民航事件一次又一次將它推上風口浪尖,很多關于它的新聞都和闖禍有關。 但這也不能全怪罪在無人機頭上。畢竟,它才初出茅廬,目前既缺章法可循,又沒什么標準可依,不“任性”才怪。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近日工信部、國家標準委、科技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布了《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7—2018年版)》(簡稱《指南》)。這意味著,無人機即將迎來標準化時代。 發展快,倒逼標準出臺 無人機行業發展有多快?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 據統計,2015年我國無人機銷售量近10萬臺。到2016年,我國就已經擁有約500家無人機制造企業,無人機銷售量39萬臺,總產值達到260億元。并且它還在瘋狂增長中,預計2019年國產無人機銷量將突破300萬臺。 這些無人機將飛入航拍、測繪、農林植保、物流、消防、導航、電力等領域,給多種行業帶來新的生機。 對于《指南》的出臺,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執行秘書長柯玉寶用了“倒逼”一詞。“無人機行業發展快、應用面廣,再不出臺標準就不好規范了。”柯玉寶說。 就拿無人機干擾民航事件來說,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共發生無人機干擾民航飛行事件4起,2016年共23起,而2017年僅上半年就發生了40余起。 “無人機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給人們留下了無人機‘不好用、不管用、不能用’的負面印象。”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國際無人機系統標準化協會(籌)執行秘書長舒振杰是《指南》的主要起草人,在他看來,這不但給政府、企業、用戶帶來極大困擾,也嚴重影響了無人機行業的健康發展。 無人機安全事件頻發背后,除了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市場監管不到位、管理主體責任不明確等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標準的缺失。 “目前在軍用無人機標準以外,國內民用無人機標準基本空白。”舒振杰認為,這種情況下,無人機產品質量缺乏保證,技術要求難以統一,最終會在限制行業發展的同時影響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舒振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盡管國家各相關部委已經陸續制定了20多項無人機相關政策法規,但現有無人機標準太少,以至于無法為這些政策法規落地提供足夠的支撐。 體系全,覆蓋全生命周期 《指南》出臺后,這一“基本空白”的領域將迎來一幅立體藍圖。 “到2020年,基本建立健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標準體系,制修訂300項以上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標準。”依據《指南》,這些標準不但將覆蓋軍事用途以外的微型、輕型、小型、大型等各種類型的無人機以及航拍、測繪、電力、農業、安防等各個應用行業,還要覆蓋無人機的全生命周期。 所謂全生命周期,即涵蓋無人機研發、注冊、鑒定、制造、流通、運行和報廢等各個環節。“目前這些環節在整個無人機產業中已經存在,所以標準體系也應將它們都覆蓋到。”舒振杰解釋說,這樣做也是基于市場需求,談不上“為時過早”。 在上述基礎上,《指南》將無人機標準體系分為基礎標準、管理標準、技術標準和行業應用標準等4個部分。每個部分之內,又繼續細分、再細分,最后構成一個復雜的標準體系框架。 舒振杰介紹,《指南》所搭建的無人機標準體系,積極踐行國務院去年印發的《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所以其中有不少新的看點。 “之前很多標準體系都是以技術標準為主,而《指南》以滿足市場需求、支撐政府監管為出發點,增加了兩部分很重要的內容。”舒振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其中一部分是是管理標準,其目的是支撐無人機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和落地;另一部分是行業應用標準,目的是更好地滿足無人機市場的需求。 除此之外,未來幾年密集出臺的300多項無人機標準中,你將看到很多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的影子。這與過去的標準體系建設過于注重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有很大不同。 “國家標準從審批到立項往往需要一兩年時間,難以完全滿足市場快速發展的需求。” 舒振杰解釋說,而由學會、協會、企業聯盟等社會團體制定的團體標準大約半年就可以推出,這樣可以有效提高無人機標準的市場供給。 難度大,兩個階段實現目標 “說實話,要把《指南》提出的龐大體系構建起來,要做的工作還是很艱苦的。”舒振杰坦言。 在舒振杰看來,無人機屬于新興行業,以前相關研究和標準積累比較少,基本上要“白手起家”。另外,標準的制定是多方協調的產物,而無人機類別豐富、涉及行業廣、監管部門多,其標準體系構建尤其需要大量協調工作。 好在《指南》所勾畫的這幅立體藍圖并非要一蹴而就,而是“需求牽引、急用先行”。 《指南》提出,分兩階段完成標準體系的構建:第一階段是2017年—2018年,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制定一批市場急需、支撐監管的標準;第二階段是2019年—2020年,目標是基本健全無人機標準體系,并加快將我國標準提升為國際標準。 這份“艱苦”的工作已經啟動。附在《指南》后面的《無人駕駛航空器標準體系表》中隱藏著不少信息。 這份表格共列出267項無人機標準。其中《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分類及分級》《民用無人機系統型號命名及編碼需求》等16項標準被備注為“已立項”。還有《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身份識別要求》等多項標準被備注為“急需制定”,其余被備注為“待制定”。 “今年大概要完成10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明年大概要完成50項。”舒振杰透露,到2020年可能一共要出臺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50項到180項,其余為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 柯玉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無人機標準制定上,中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比如中國民用航空局在7月11日公布了《無人機云系統接口數據規范》行業標準征求意見稿,目前其他國家還沒有出臺此類標準。 “國內無人機市場發展快,對標準的需求強烈,所以制定標準的反應也比較快。”舒振杰介紹,目前國際標準化組織已立項編制4項無人機標準,其中《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分級與分類》的編制工作就由中國來承擔。“未來國內的無人機標準很有可能引領國際標準。”舒振杰說。 |
相關閱讀:
- [ 07-14]中國首架臨近空間太陽能無人機試飛成功
- [ 07-11]偷運違禁品太多 英國監獄出奇招防無人機
- [ 07-08]美海軍研發可“上天入海”的強化版無人機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