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19日電(記者 張尼)周平均每日工作時間減少27分鐘、睡眠時間增加43分鐘、休閑時間減少50分鐘……19日,在北京發布的《報告》用一組詳細的數據,展現了北京市居民近20年來的生活時間分配變化。
1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2016-2017年中國休閑發展報告》(休閑綠皮書)發布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該《報告》基于2016年和1996年及其他年份的北京市居民生活時間分配調查數據,從時間分配的角度,對20年來北京人生活方式的變化進行了統計分析。
周平均每日休閑時間減少50分鐘
《報告》分析稱,1996年北京市居民工作時間、家務勞動時間、個人生活必需時間和休閑時間的比例關系為27%、7.8%、44.2%、21%,2016年改變為25.1%、7.4%、49.9%、17.6%。
從周平均每日四類活動時間來看,相比1996年,工作時間減少了27分鐘,家務勞動時間減少了5分鐘,休閑時間減少了50分鐘,個人生活必需時間增加了1小時22分鐘。
《報告》強調,雖然日常周平均休閑時間有所減少,但是制度約束性休閑時間在增加。隨著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及國家假日制度的改革,居民全年擁有越來越多的休假日數。
根據調查結果,1996年北京市有業群體中擁有連休一周以上天數假期的比例為11.7%,2016年該比例增至74.6%。
周平均每日工作時間減少27分鐘
20年來,北京市民的工作時間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報告》給出的調查結果顯示,1996年北京市居民工作日的工作時間為8小時14分鐘,2016年這一數字減少到7小時55分鐘。而1996年休息日的工作時間為2小時5分鐘,2016年減少到了1小時17分。
1996年,北京市居民周平均每日工作時間為6小時29分,到2016年減少到6小時2分,減少27分鐘。
《報告》強調,雖然北京市居民總體工作時間有所減少,加班加點時間卻增加了1分鐘。
工作日平均加班加點時間從1996年的14分鐘增加到了2016年的19分鐘,而休息日加班加點時間從1996年的18分鐘減少到10分鐘。
《報告》分析稱,工作日加班加點時間在增加,而休息日加班加點時間在減少。相比20年前,“工作日忙工作,節假日忙休閑”現象越來越明顯。
男性加班加點時間始終高于女性
《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近20年北京市居民男女工作時間都有所減少,但男性加班加點時間始終高于女性。
2016年周平均男性加班加點時間為23分鐘,女性為11分鐘。男性居民與1996年相比,工作日加班加點時間增加了7分鐘,而女性居民加班加點時間只增加了3分鐘。休息日加班加點時間男性減少了9分鐘,女性減少了7分鐘。
《報告》還指出,不管是1996年還是2016年,北京市居民都呈現出學歷越高工作時間越長的現象。
相比20年前,高中及以下學歷群體的工作時間都有所縮短,大學及以上學歷群體的工作時間卻在增加,增加了18分鐘。
在所有教育水平層次上,男性工作時間均比女性要長,但工作時間的差距隨著學歷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具體來看,初中及以下學歷的男女工作時間差距最大,為1小時27分鐘。高中學歷的男女工時間差距為1小時16分鐘。差距最小的為大學及以上學歷群體,僅為35分鐘。
《報告》稱,究其原因,低學歷群體大多從事農、林、牧、漁業或者其他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作,所以該群體的女性勞動時間顯著低于男性,而高學歷群體多從事腦力勞動或腦體結合的勞動,此時女性在體力方面的弱勢會被削弱。
《報告》認為,伴隨著女性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女性的知識水平、專業技術水平或者管理能力足夠可以和男性完成一樣的工作任務,因此該群體的男女性的工作時間差距會縮小。
家務勞動時間減少5分鐘
在家務勞動方面,2016年,北京市居民周平均每日的家務勞動時間為1小時47分,與1996年相比減少了5分鐘。
家務勞動時間的減少主要來自購買物品、做飯、其他家務勞動時間的減少。其中,購買物品時間減少了4分鐘,做飯時間減少了5分鐘,其他勞動時間減少了8分鐘。
《報告》分析,這主要是家務勞動社會化所造成的。網絡零售的迅猛發展為居民購買物品提供了便捷,再加上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節約了居民購買物品的時間。
另外,隨著微波爐、電磁爐等各種家用電器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做飯的效率。餐飲外賣行業的迅速發展,也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居民的做飯時間。
睡眠時間增加43分鐘 用餐時間增加29分鐘
《報告》稱,2016年北京市居民周平均每日個人生活必需時間為11小時59分鐘,相比1996年明顯增加了1小時22分鐘。其中,睡眠時間增加最多,其次是用餐時間。
2016年,北京市居民周平均每日睡眠時間為8小時58分鐘,比1996年增加43分鐘。
2016年,北京市居民周平均每日用餐時間從20年前的1小時27分增加至1小時56分,增加了29分鐘。
《報告》認為,睡眠時間、用餐時間的增加,一方面是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得工作時間縮短,增加了睡眠、用餐的時間。另一方面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性的高速增長趨于放緩,生活節奏逐步減慢,加之居民生活觀念的改變使得人們主動“放下”工作而回歸生活的意愿愈加強烈,進而提高了睡眠、用餐時間增長的心理預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