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 題:要讓制造業“吃香” 不讓“實干者”吃虧 新華社記者 張辛欣、王攀 和近年來火熱的房地產市場、金融領域高回報相比,“一步一個腳印”干實業似乎不太“吃香”。記者近日在廣東、江蘇等地調研發現,賺錢難、太辛苦是不少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共同感受,有一些企業家甚至覺得做實業有點兒“虧得慌”。 一段時間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制造業確實遇到了不少困難。產能過剩、盈利水平下降、稅費負擔較重、綜合成本上升等問題交織疊加,讓企業“壓力山大”。不少資金或在虛擬經濟內部循環,或追逐炒作部分資產。一些制造企業辛苦干一年,利潤不如一二線城市炒套房,讓專注于實業的人們感到失落。一些人擔憂,如此下去,投資制造業的趨勢將回落,企業創新的熱情也會打折。 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基礎,我們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越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越要警醒制造業缺血的現象,拿出有力措施,提升制造業“獲得感”,不讓“實干者”吃虧。 振興制造業,首先要人才、資金等各類要素更多地向實業聚集。一方面,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發展制造業,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讓人們對做實業有興趣、有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切實解決成本高、融資難等問題。通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制造業盈利能力,擺正與虛擬經濟特別是金融資本的關系,形成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市場機制,打造能滿足制造業需求的金融鏈。 振興制造業,還要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崇尚實業的氛圍。要建立扎根創新者受益、違規違法者受罰的市場競爭機制,讓創新得到回報,讓不正當競爭受到處罰。此外,還要堅決改變一些領域輕易獲取暴利的狀況,嚴防投機炒作。 振興制造業,還要敢于從制造業內部“動刀”,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結構調整步伐,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按照市場需求創新供給、提質增效。 制造業是經濟基石,是國家大計,振興制造業須堅持一以貫之的信心和恒心,務實推進相關改革,解決各類深層問題,讓肯下苦功夫的實干者得到應有回報。 |
相關閱讀:
- [ 07-19]人工智能助制造業動能轉換 成產業變革核心方向
- [ 07-19]制造業供給側改革須有新思維
- [ 07-17]福建獎勵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最高給予100萬元獎勵
- [ 07-14]閩173萬人將漲養老金|制造業單項冠軍重獎100萬
- [ 07-14]新政! 閩企制造業單項冠軍,重獎100萬!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