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9日電(王瑩)“面對中科院100多個研究所、幾萬名專家,大多數企業有難題,不知道如何能找到合適的成果和專家。”在中科院沈陽分院20日上午舉行的“互聯網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系統新聞會上,沈陽分院院長助理、科技合作處處長李明向記者介紹當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普遍遇到的問題。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沈陽分院于2016年6月打造出科技成果信息網,為科研和企業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據李明介紹,目前我國廣泛存在著因科技界與產業界信息不對稱而使大量科技成果束之高閣、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沈陽分院運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互聯網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模式系統,推動科技成果發布的供給側改革,征集并整理全院1000項科技成果和100個專家團隊,有效減少科技合作渠道層,加快科技成果信息流動速度,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率,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對于這1000項科技成果,記者了解到,這些成果成熟度較高并按照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化工、新材料、資源環境、生物醫藥和農業等7大類進行分類整理,并進一步將7大類內容再細分為20個子分類。每項科技成果信息表述簡潔,方便用戶快速閱讀和理解。 對于100個專家團隊,記者了解到,這些團隊都是由沈陽分院系統單位具有豐富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經驗的專家組成。李明介紹,這些團隊信息包括三部分:團隊信息、團隊介紹和典型轉移轉化項目案例。團隊信息包括團隊名稱、課題組網址、負責人姓名、課題組聯絡人員及聯系方式、研究所科技處聯絡人員及聯系方式,方便用戶及時找到相關團隊;團隊介紹主要介紹團隊主要研究方向、擅長的領域和已開展的主要工作等信息,方便用戶快速判斷自身需求與該團隊是否匹配及下一步合作的可能;典型轉移轉化項目案例則列舉該專家團隊近年來有代表性的工作進行重點敘述,包括技術特點、解決的問題、產生的效益等信息,并配圖說明項目的實施過程,使該團隊的專業特點直觀地展示在用戶面前。 與科技成果宣傳、推廣網站不同,沈陽分院科技成果信息網將各研究所科技處、課題組及相關人員的聯系方式放在科技成果或專家團隊的醒目位置,有效減少了科技對接的中間環節,搭建起政府、企業與研究所直接聯系的橋梁。 據李明介紹,一年多來,科技成果信息網訪問量已超過26.8萬次,除了科技成果信息網以外,沈陽分院現在已開發了手機APP,也開通了微信公眾號,進一步擴展科技信息的傳播渠道。下一步,沈陽分院將繼續優化科技成果信息網的架構及內容,提升科技成果和專家團隊的社會認知度,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踐行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與擔當。 |
相關閱讀:
- [ 07-19]建甌華宇竹業依托高新科技企業孵化器茁壯成長
- [ 07-19]浙江高校寄“最科技”錄取通知書 運用學校專利加工而成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