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決戰淪為持久戰—— 攻城戰緣何久拖不決 2016年10月17日,在美國主導的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支援下,伊拉克政府軍集結反恐特勤隊、聯邦警察部隊、部落武裝等10萬余人,對摩蘇爾發動大規模進攻。據情報顯示,當時防守摩蘇爾的武裝分子不足8000人,其中1500至2500人部署在城市外圍防御圈,3000至5000人在城內設防。據此,伊軍豪言在2016年年底前收復摩蘇爾,當時的奧巴馬政府也希望在2017年1月20日換屆前結束戰斗。 然而,截至今年1月底,伊軍僅攻占了摩蘇爾東部城區。整場戰役最終耗時9個月,幾乎是計劃用時的4倍。背后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城市作戰能力勝于伊軍。伊軍人數雖多,但多半是“速成品”,訓練水平有限,而且相當一部分人以參軍為謀生手段,求勝欲望不強。反觀“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冷酷無情,作戰經驗豐富,許多中高級頭目來自薩達姆時期的精英部隊。 作戰中,武裝分子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戰術戰法。他們大量編組混合精干的作戰小組,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不斷消耗伊軍實力;廣泛部署狙擊小組殺傷牽制伊軍,同時使用加固型汽車炸彈摧毀伊軍裝甲目標,發揮震懾作用;大量布設陷阱、障礙物和簡易爆炸裝置,使伊軍寸步難行;使用民用無人機實施偵察,引導迫擊炮曲射火力實施精確打擊;以喬裝打扮等方式頻繁發動出其不意的反擊,反復爭奪丟失陣地,等等。此外,武裝分子還卑劣地以平民為“人肉盾牌”,禁止平民撤離,故意把指揮所、射擊陣地設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區,甚至強迫平民進入狙擊陣地,限制了聯軍運用空地優勢火力。 其次,摩蘇爾城區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整場戰役的作戰地域包括主城區和周邊村鎮。主城區內約有20萬棟建筑,便于武裝分子藏匿,伊政府軍幾乎需要排查每一棟建筑物。特別是摩蘇爾的老城區,有5000多棟建筑,人口密集,街道狹窄彎曲,車輛無法通行,攻城部隊只能徒步作戰。而且,許多老式建筑建有地下通道,經過武裝分子的長時間改造,形成了龐大的地下坑道體系,能夠使武裝分子有效避開偵察,靈活機動兵力。 最后,伊軍對形勢估計不足,作戰初期采用了錯誤的戰略指導。雖然伊軍和聯軍領導層清楚摩蘇爾爭奪戰將異常激烈,但還是低估了武裝分子的實力和決心,認為一旦攻城部隊大兵壓境,輔以強大的空中火力打擊,武裝分子將潰敗出逃。基于上述判斷,伊軍采取“圍三缺一”的戰法,從東、南、北三個方向實施向心攻擊,迫使武裝分子從西面撤離,以期在城市外圍開闊地予以殲滅。然而,作戰過程中,武裝分子不僅沒有棄城潰逃,反而利用西面通道實施補給和增援,從而延緩了戰役進程。 從進攻受挫到徹底收復—— 伊軍為何最終能贏 2014年6月,面對數百名武裝分子進攻,重兵防守的摩蘇爾幾天內即告淪陷。2年后,還是在摩蘇爾,伊軍雖經歷初期挫折,但穩扎穩打、作風頑強,表現猶如兩支截然不同的軍隊。是什么促成這種脫胎換骨式的變化呢? 其一,戰前充分造勢,注重攻心奪志。自去年6月開始,伊軍花了整整4個月進行戰前準備。兵力準備上,他們集結了3個陸軍師、1個快反師以及反恐特勤隊和聯邦警察部隊等精銳力量,使雙方兵力對比達13∶1。力量部署上,他們以第9裝甲師配合反恐特勤隊從東面實施主要攻擊,陸軍第5師、快反師和聯邦警察部隊配合第16師和庫爾德武裝從南、北兩個方向發起攻擊,什葉派民兵則負責在摩蘇爾以西外圍設防,形成合圍之勢。 形成有利態勢后,伊政府軍頻繁向摩蘇爾城區散發傳單,發動心理攻勢。作戰過程中,他們利用西方媒體優勢積極報道己方戰果,散布武裝分子內部分裂、逃離戰場甚至相互火拼的消息,同時堅持不公布伊軍傷亡數字,以防部隊士氣下滑。 其二,合理區分任務,靈活調整戰術。考慮到摩蘇爾位于遜尼派聚居區,為避免引發教派沖突,伊軍聯合作戰司令部要求什葉派民兵不參與攻城行動,并規定庫爾德武裝只負責攻占摩蘇爾東區的基督教徒聚居區和沙巴克教派居住村莊。城區攻堅戰中,他們讓善于城市反恐作戰的反恐特勤隊和聯邦警察部隊擔負主要攻擊任務。待其突破武裝分子據點后,伊正規軍和遜尼派武裝迅速跟進,負責清剿殘敵和安全警戒。 與此同時,伊軍還根據敵軍特點和戰場情況變化及時調整戰術,確保對癥下藥。例如,當攻城部隊屢受敵狙擊手襲擾時,迅速從快反師抽調狙擊力量協同一線部隊作戰,負責消滅敵狙擊小組。攻堅階段,頻繁出動反恐特勤隊實施夜間突襲,深入敵占區清除敵重要頭目,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其三,加強溝通協調,確保形成合力。一方面,緩和政府軍、庫爾德武裝、什葉派民兵和遜尼派武裝之間的矛盾,加強協調溝通,增強打擊“伊斯蘭國”統一戰線的凝聚力。作戰期間,庫爾德武裝作戰勇猛,為伊正規軍從東面突入摩蘇爾提供了支援。同時,什葉派民兵也表現積極,完成了外圍阻擊任務,切斷了摩蘇爾與塔爾阿法的補給線。 另一方面,通過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聯絡機制,協調聯軍對伊軍的支援行動,及時獲取必要支援。此役,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9國空軍提供空中火力支援,戰役發起頭3天,聯軍飛機每8分鐘投下1枚精確制導炸彈,空襲力度前所未有。除了前沿部署“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在伊軍營級部隊嵌入軍事顧問外,聯軍還在第一時間響應伊軍戰場請求。例如,戰役發起第3天,聯軍火速向伊軍提供了反無人機裝備,有效消除了無人機威脅。據報道,戰役發起頭2天,武裝分子每天出動無人機60多架次,遭到干擾機壓制后,每天只能出動5至8架次。 從占領區變成解放區—— 摩蘇爾能否迎來平靜 對“伊斯蘭國”而言,丟失摩蘇爾無疑是一次重大打擊。摩蘇爾戰役后,該組織在伊拉克的占領區已縮減70%。過去兩周,伊軍正全力搜捕漏網之魚,同時積極調兵遣將,準備一鼓作氣收復基爾庫克和安巴爾省剩余地區。 然而,眼下也許還不是伊軍舉杯歡慶的時刻。清除爆炸裝置、搜剿殘余勢力需要數周甚至數月時間。特別是考慮到反恐特勤隊的戰損率超過25%,一旦該部隊撤離摩蘇爾進行休整,武裝分子可能會趁機卷土重來。 從更大的視角看,“伊斯蘭國”目前仍控制著伊拉克、敘利亞兩國多個地區,并且已在阿富汗、利比亞、埃及等地建立勢力范圍,生存空間依然較大。此外,戰場上的失利不代表其意識形態的結束。一旦摩蘇爾重建工作進展不順,或者伊拉克政府不改變對遜尼派聚居區的政策,那么“伊斯蘭國”組織可能會改頭換面死灰復燃,屆時摩蘇爾的天空恐將再次硝煙彌漫。 |
相關閱讀:
- [ 07-14]“伊斯蘭國”占領下的摩蘇爾:兒童的煉獄
- [ 07-13]丟掉摩蘇爾,IS仍難罷休
- [ 07-12]伊拉克:摩蘇爾重建之路艱難 有人建議美重派駐軍
- [ 07-11]伊拉克摩蘇爾大捷意義重大
- [ 07-11]伊拉克解放摩蘇爾意味著什么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