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21日報道 港媒稱,根據中國、法國和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到2030年,中國居民可能會再次呼吸到如同40年前一樣的新鮮空氣,但前提是中國繼續致力于推廣更清潔的能源。 資料圖片:藍天白云下的國家大劇院與人民大會堂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0日報道稱,7月19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篇論文說,中國最糟糕的空氣污染種類,即PM2.5(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本網注)可能在幾年前就達到了平均濃度每立方米約60微克的峰值。 研究稱,到2030年,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利用類似天然氣和電力這樣更清潔、更高效的能源,以及更少使用用于烹飪取暖的煤或干草,PM2.5的平均濃度可能每立方米會減少近5微克。 根據研究人員的計算顯示,這種表面上看起來不起眼的變化足以讓中國空氣質量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水平,那時中國經濟剛剛繁榮起來。 報道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的首席科學家陶澍說,這一模式只把城市化進程作為考量因素,其他許多努力也在進一步降低中國的污染水平。 他說,其他驅動因素包括政府對污染者實施更嚴厲的處罰、應用新生產技術以消耗更少能源,以及類似風能、太陽能和核電這樣的可替代能源廣泛代替化石燃料。 研究小組在全國各地環境監測站收集的數據顯示,這些措施已使近期污染物排放下降,這些污染物諸如:多環芳烴,一種主要致癌化學物質;二氧化硫,一種形成酸雨的化學物;一氧化氮,形成霧霾的重要物質。 陶澍說:“中國經歷了污染的慘痛歷史,但最糟糕的日子已成過去。我們擁有強有力的證據支持這一結論。這讓我們對未來感到樂觀。” 報道稱,根據陶澍及其同事的估計,到2030年,中國內地70%以上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而目前該比例不到60%。 研究人員對城市化相關環境改善對健康的影響進行預測后發現,通過呼吸更清潔的空氣可以阻止約100萬過早死亡的案例。 北京清華大學綠色反應工程與工藝實驗室教授王金福說,生活在歐洲的老年人可能對中國的處境很熟悉。 沒有參與陶澍研究的王金福說:“德國人受夠了污染。政府實施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措施。到了20世紀90年代,情況大不相同了。” 他還說:“這個情況也將發生在中國,10年或20年后,人們將看到并感受到結果。在用新技術來維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污染是有可能做到的。” 陶澍說,科學家的發現并不意味著霧霾不再是令人擔憂的問題。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居民會面臨改善空氣質量進程較慢的問題,因為人口眾多導致難以減少某些污染物。 他說:“干凈的空氣不會在那兒等著我們。我們還需要很多年的奮斗。” |
相關閱讀:
- [ 07-21]上半年福州空氣質量居全國第八 同比上升3個名次
- [ 07-20]抬頭便能看到“廈門藍” 廈門空氣質量全國第六
- [ 07-19]廈門翔安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55 在全市排名第一
- [ 07-17]鄭州推行空氣質量“周考” 首周開最高400萬罰單
- [ 07-15]省環保廳公布上半年空氣質量 福州優于廈漳泉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