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尖兵—— 掌握不了信息化,“刀尖”會卷刃生銹,尖兵會折戟戰場 這是一則舊聞,卻至今讓戰士趙宏潤記憶猶新—— 那年仲秋,某海島演兵場。趙宏潤成功潛入“敵”腹地偵察,正當他開啟電臺準備把藍軍陣地配置情報發回指揮所時,不幸被“敵”偵獲,宣告任務失敗。 “我知道在當時環境下,必須保持無線電靜默。但不開啟電臺,怎么發送情報?”在演練復盤時,趙宏潤還理直氣壯。 “既然知道不能開啟電臺,那配發的北斗手持機干嘛不用呢?”面對偵察排長王帆的反問,趙宏潤如醍醐灌頂,后悔不已。 演習前不久,偵察隊配發了北斗手持機等一批信息化作戰裝備。為了能在演兵場派上用場,隊里組織進行突擊訓練,而且半年考核中大家都過關了。但關鍵時刻為何對手中的信息化裝備視而不見?為什么仍習慣于用傳統的辦法遂行任務? 作為執行特殊任務的兩棲偵察兵,掌握不了信息化裝備,“刀尖”會卷刃生銹,尖兵會折戟戰場。那一夜,王帆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覺得還是自己這個老師“不過關”:平時只給戰士們教會了基本操作方法,卻沒有將信息化理念“植入”他們的大腦,所以大家不懂得活學活用,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基于信息系統必須真正基于到頭腦,訓用信息系統必須真正訓用常態化。”王帆組織教學骨干制作了電子示教板,將復雜的裝備原理以形象直觀的形式為官兵演示出來,戰士們一個個看得如癡如醉,一下子迷上了新裝備,比著學習信息化知識。 2013年7月,偵察隊某偵察艇配發新型船艇指揮控制系統,參加上級組織的遠距離航渡訓練。這次航渡距離遠,海況復雜,加之新系統剛列裝,時任艇長潘英悅認為,用原有的系統比較穩妥。航海班長樂濤卻主動請纓,“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正好可以檢驗新系統的性能。”為此,他利用點滴時間潛心研究,熟悉掌握這套新系統,并寫下厚厚一本《實用操作心得》。 編隊出航,向深海進發。在某陌生海域忽遇雷暴天氣,航行的船艇編隊原有的導航系統瞬間失靈。樂濤沉著操作新型指揮控制系統,帶領編隊駛入安全區域。潘英悅感嘆道,“要是光靠老系統,這次可就危險了。” 從那以后,全隊上下進一步掀起了新一輪學習信息化知識、運用信息化裝備的練兵熱潮。他們進一步完善網絡訓練室,充實電子電路、遙感氣象等方面書籍,組織官兵及時充電。干部骨干帶頭提高能力素質,對新知識新技能,做到先學先研先練。 “我們利用上級配發的機動式加壓艙、熱成像儀等信息化裝備,大力開展復雜環境下的特種偵察訓練,先后探索出海上機動作戰、海島搶灘破襲等10余種新戰法。”偵察隊原教導員何春平介紹,他們對新裝備使用環境、性能特點等逐一分析,并在實戰背景下進行檢驗,做到列裝一件,摸透一件。 第二年9月,隊里兩艘偵察艇參加實彈射擊演習,通過偵察攝像裝置實時記錄實彈射擊效果,并將數據傳回指揮部。 演習接近尾聲時,海上風浪驟起。班長劉微旭發現,由于船體顛簸幅度超出設計范圍,穩像儀失去作用,傳回來的圖像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辨別。圖像生成不了,上級了解不到射擊情況,射擊任務也無法如期完成,怎么辦? 情急之下,劉微旭扛起備用攝像機爬到了艙頂,將電視偵察系統的視頻線取下,插到備用攝像機上。在其他幾名戰友的協助下,劉微旭扛著攝像機穩穩地對準彈著點方向,頓時,屏幕中又出現了清晰的圖像。(梁淼隆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