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第一、第二季度GDP增速均為6.9%、企業利潤快速增長、制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增速回升、外貿結構不斷改善、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超出預期,全面向好;令人振奮,鼓舞世界。這份亮點紛呈的中國經濟半年報來之不易,實實在在地增強了人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與底氣。讓我們共同關注本期經典案例。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上半年GDP同比增長6.9%,二季度也實現6.9%的增速,已連續8個季度保持在6.7%至6.9%之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摩根士丹利也紛紛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上調至6.7%、6.6%、6.6%……一串串數字充分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不斷提高,向世界經濟發展交出了一份穩中向好的半年答卷。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用兩句話概括了上半年經濟運行的特點:一是穩的格局更加鞏固,二是好的態勢更加明顯。
在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嚴鵬程看來,上半年這些成績是在我國經濟總量已經很大的情況下取得的,來之不易,為實現全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并取得更好結果,奠定了堅實基礎。
增長新動能:多方面共同拉動經濟增長
盡管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6.9%,但有聲音認為上半年有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這方面的投資拉動,或難以長久。
針對當前出現的“上半年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基礎設施投資拉動”質疑,嚴鵬程也作了回應,他表示,上半年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多個方面,包括消費、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多高方面,投資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嚴鵬程也沒有否認投資的重要性:“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供給。合理有效投資不僅僅是推動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更是決定未來供給結構和經濟結構、提升中長期經濟發展潛力的關鍵因素。”
任重道遠:成績超預期 下半年任務依然艱巨
我國上半年經濟取得這樣的成績,是超出很多專家預期的,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看來,二季度經濟增長超過6.9%,那么全年實現6.5%以上的增速目標應該沒有懸念。
對順利實現全年6.5%的預期增長目標持樂觀太多的人不在少數,但嚴鵬程還是強調,由于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穩定、不確定、不可預測的因素仍然較多,化解國內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和潛在的風險隱患,下半年任務依然艱巨。
我們可以看到當前中國經濟不但穩定保持中高速增長,并且結構也在快速優化。當前中國經濟最主要的動力來自于服務業、消費和高科技產業,上半年互聯網及軟件信息技術服務、貨幣金融服務、保險業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氣區間,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3.4%,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可以說,新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來源。而這種高質量增長方式,離不開金融支撐的深化,例如電子商務背后的金融價值鏈、高技術產業背后的投資價值鏈。隨著經濟的轉型升級發展,經濟與金融之間的循環關系也在演進升級,只有讓金融供給跟上經濟發展需求,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核心提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第一、第二季度GDP增速均為6.9%、企業利潤快速增長、制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增速回升、外貿結構不斷改善、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超出預期,全面向好;令人振奮,鼓舞世界。這份亮點紛呈的中國經濟半年報來之不易,實實在在地增強了人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與底氣。讓我們共同關注本期經典案例。


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表明,我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穩中向好態勢趨于明顯,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增強,特別是中國經濟運行亮點不斷增加。今年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OECD)等機構紛紛調高了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其中,中國經濟穩中向好不僅成為世界經濟預期提振的重要支撐,更與美、法、日、德等主要經濟體階段性走強一道,成為拉動彼此外部需求的重要力量。
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根本。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需結構再平衡的內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性戰役。
要繼續果斷“去產能”,謀求“新動力”。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途徑,堅定不移地化解鋼鐵煤炭等領域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
要繼續精準“去庫存”,體現“人本觀”。采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等方式,向房地產“泡沫”開刀,堅決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行為,真正讓住房回歸居住屬性。
要繼續靈活“去杠桿”,穩妥“防風險”。“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盤活企業存量資產、優化企業債務結構、開展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依法依規實施企業破產、發展股權融資”,運用“七十二變”,通過“以小搏大”,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要繼續用實招“降成本”,幫企“減負擔”。本著既做好“減法”,又做優“加法”的原則,敢于向自己“開刀”,大刀闊斧地“簡政放權”,堅持上下聯動,在稅費、融資、制度性交易、用能用地、物流、資金周轉等方面,為企業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讓企業“輕裝上陣”。
要繼續著力“補短板”,固本“強根基”。堅持在制度上破題,先從政府“不花錢就能辦”的這些事情上做起,敢于拿出硬措施、排出時間表,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傾力調動有效投資向“補短板”傾斜聚集,初步達到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效力的目的。
全面踐行創新驅動發展理念是關鍵。科技創新驅動是經濟發展的永恒動力。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因此,繼續秉承創新驅動發展理念是必然選擇。
今后,各級各部門必須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最近討論通過的《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創新政府管理,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電子營業執照管理系統;進一步優化“雙創”服務,加快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率先建立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時轉化制度;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支持地方性法人銀行增設從事普惠金融服務的小微支行;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加快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進一步強化人才支撐,加快完善社保、稅收等相關政策以適應新型和靈活就業形態。同時,進一步落實和擴大高校、科研院所各類創新主體對人才激勵的自主權。
繼續穩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是保障。201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并寫進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要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打通中國經濟的體外循環。實踐證明,“一帶一路”建設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有助于促進歐亞非大陸腹地不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為世界范圍內的均衡發展做出新的貢獻。下一步,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倡議者和實踐者,我國應進一步加強與沿途國家和地區間溝通交流,凝聚共識,加強合作,積極鼓勵和引導國內企業、社會資本等采取市場化方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同時,要進一步總結提升我國在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管理、運營等方面經驗,推動我國的高鐵技術、港口建設等中國名片“走出去”,讓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切身感受到“中國經驗”“中國速度”帶來的高效、便捷與便利,讓世界一起共享中國的發展紅利。
其次,要進一步抓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進一步疏通中國經濟的體內循環。要堅持在既定發展藍圖的指引下,進一步打破行政區域的限制,將不同地區發展差距所產生的“勢能”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能”。要緊緊圍繞“創新理念、創新能力、創新路徑”做文章,切實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加強市場各資源的深度融合。同時,加快知識與技術積累,切實提高效率效能,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和增長帶,不斷拓展經濟發展的新空間,努力打造國內區域發展“雙引擎”。
發展形勢越是復雜多變,越需要保持戰略定力。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定能進一步夯實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基礎,為中國經濟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新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