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國防行】我在北緯十八度站崗放哨,請祖國放心!
2017-07-28 21:37:53? ?來源:中國網信網 責任編輯:陳虹虹 孫靖 |
分享到:
|
7月26日,臺風“桑卡”已從海南島南部近海掠過,三亞港外風平浪靜,“同心共筑強軍夢”網絡媒體國防行采訪團乘船出海,目標——東瑁洲島。 戰士們在“天涯哨兵”塑像前向軍旗宣誓。圖片由東瑁洲模范海防連提供 東瑁洲島坐落在北緯十八度,背靠三亞灣、面朝南中國海,這里駐守著我國最南端的一支陸軍連隊——東瑁洲模范海防連,連隊歷史可追溯至解放戰爭時期,從東北的白山黑水到海南的天涯海角,該連隨部隊東北征戰、南下剿匪,一路浴火殺敵,在戰火硝煙中屢建奇功,逐漸成長為一支能征善戰的尖刀連。 這是島上“創業路”展示的老兵留言,小木牌經過歲月的沖刷有些字模糊了。中國網信網 葛燕燕 攝 1953年5月,連隊奉命駐守東瑁洲島,肩負起保衛祖國南大門的神圣使命,守島60多年來,官兵們以島為家艱苦創業,在祖國最南端的海防前哨書寫報國大志。 這里是北緯十八度,美麗的東島我的家 這片椰林有著很多故事,這些椰子樹都是來看望東瑁洲島駐守官兵的“親人”們種下的。中國網信網 葛燕燕攝 在東瑁洲島,戰士們是島上惟一的居民。60多年前,東瑁洲島還是一座無淡水、無泥土、無人煙的“三無”荒島, 60多年的建設,一代代守島官兵接力奮戰,用雙手和智慧在島上修筑了第一條水泥路,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建起了第一幢樓房……無論是在林海雪原戰斗還是在天涯孤島駐守,連隊全體官兵都有著海一樣的胸懷和火一樣的熱情,他們艱苦創業,自建家園。 圖片為當年營建時戰士使用過的鋼釬和鋤頭。中國網信網 葛燕燕 攝 遙想當年,島上環境惡劣,連隊請來修建營的施工隊上島不到三天就撂挑子不干了,既然留不住,戰士們就自己上,他們掄起鐵錘鋼釬,開山炸石,親手建設家園,現在榮譽室還陳列著當年“累”斷了的鎬頭。靠著能吃苦、能戰斗的精神,駐島官兵把一座“遍地珊瑚石,鳥兒不落腳”的荒島變成了現在的“三通”島——通水、通電、通網絡,把一個與市區隔絕的海防孤島變成了美麗生態的現代化軍營。 圖片為營區建設的魚塘。圖片由東瑁洲模范海防連提供。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大多數人都不會相信,當年坑坑洼洼的碎石灘現如今已經被郁郁蔥蔥的相思樹取代,粗壯的椰子樹已經結出了甘甜的果實,戰士們喂養的雞、鴨、魚也初具規模,官兵們營房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漂亮。 這里是北緯十八度,有詩和遠方也有星辰大海 東瑁洲島與岸隔絕,數海里外的三亞灣是這座城市最熱鬧繁華、最具誘惑力的商業區之一。島上哨所聳立,彼岸燈紅酒綠,形成鮮明對比。相比對岸的“喧鬧”,連隊的文化氣氛更濃厚更樸素,戰士們多才多藝,他們創辦自己的報紙、電臺,組建“天涯”樂隊、發明石頭象棋、制作椰子保齡球……戰士們充分挖掘自己的優勢,把這個小島打造得充滿文藝范兒。 在采訪中,記者看到了傳說中的《天涯哨兵報》,排版精美、書寫工整、主題鮮明,現場不少編輯記者連連稱贊。戰士們既是采編人員又是版面設計師,報紙每個月根據學習主題出版兩到三期,自從1998年2月創辦以來從未停刊。 這期報紙的“主編”是上等兵廖文營,今年還不到22歲的他參軍前是一名學習室內設計的大三學生,現在從事“版面設計”也算是“專業對口”。中國網信網葛燕燕 攝 和記者交談時廖文營一點也不拘束,他笑呵呵地說“感覺你們就像是哥哥姐姐來探親一樣,有什么好緊張的”。再過不久廖文營就要退伍回學校繼續讀書,他內心既期待又多了很多不舍,“當兵兩年,我改變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當兵前只有108斤,身體很單薄,現在120多斤渾身肌肉,在剛剛結束的半年軍事考核中,我取得了全旅戰士第一名的成績”廖文營靦腆地笑著說。“在這里跟在家里沒什么差別,因為年齡小,大家都非常照顧我,做不好也會受到班長的批評,但更多的是指點和鼓勵,在天涯哨所站崗放哨是我這輩子最寶貴的經歷。” 天涯樂隊在深情演唱原創單曲《北緯十八度》。中國網信網 葛燕燕 攝 在連隊探訪期間,采訪團欣賞了著名的“天涯樂隊”演唱會,很榮幸地成為樂隊最新單曲《北緯十八度》的首批觀眾。“這里的風,從不知疲倦,帶著大海的咸,吹進我們心田。這里就是我們的北緯十八度,一個坐標刻進人生的旅途……這里的夜,是絢麗的夜,閃爍繁星點點,化作遠方思念……守護這片海的故事像電影一幕,它的深刻只有我們自己講述。”戰士們深情地演唱,博得現場熱烈的掌聲和叫好聲。“主唱”介紹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公開演唱這首歌,這首歌代表了每一位駐島官兵的心聲,雖然守島事業沒有那么轟轟烈烈,但守島的青春卻無怨無悔,這里就是我們的第二故鄉。” 這里是北緯十八度,“天涯哨兵”樂守天涯 東瑁洲島與西瑁洲島一水之隔,從空中俯瞰,兩座小島像是鑲刻在海上的兩只眼睛,時刻洞察南海上的風云。東瑁洲海防連駐島60多年來,與時俱進,不斷傳承和發揚著“愛島如家樂守天涯”的天涯哨兵精神。一代代官兵牢記使命,扎根小島,放眼南海,用行動訴說著自己的赤膽忠誠。 戰士們在島上巡邏。圖片由東瑁洲模范海防連提供 面對犧牲和奉獻,中國軍人從來就沒有一句怨言,連隊指導員宋樓去年五月份結婚,婚后夫妻二人一直兩地分居不能團聚,“一個原因是我結婚后馬上就接到了任務,還有一個就是父親重病在床,家里得有人照顧。”宋樓很平和地解釋道。島上不像是在陸地,這里探親更講究“天時地利”,由于島上的條件有限,加上海上風多浪急等自然原因,家屬來島探親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遇上臺風,家屬只能在三亞灣遠遠地望著島上的親人……多年來,駐島官兵已經習慣了與家人聚少離多的生活,守衛好祖國的南大門就是他們給家人最好的交代。 海防連戰士們在“天涯第一哨”站崗放哨。中國網信網 葛燕燕 攝 在島上,記者發現一名穿著便裝的大叔,戰士們親切地稱他為“雄叔”,“雄叔”本名梁彩雄,是這座小島的“常客”,戰士們的衣食住行幾乎都離不開他。自1992年開始,雄叔開始為島上的官兵無償運送新鮮蔬菜、水果、淡水等物資,26年來他換了6艘船,送走了島上1000多名戰士、14名連長,26年間他的小船就只有一條航線:三亞灣——東瑁洲島,有人會說他傻,雄叔會說當你看到這群駐守在島上的天涯哨兵時,打心眼里佩服他們。26年里,每一年的春節雄叔都會帶著家人和戰士們一起過,隨著時光流逝,當年的“雄哥”變成了現在的“雄叔”,2017年,梁彩雄被中央宣傳部和民政部評為“最美擁軍人物”,那條清晰的航線見證了這段深厚的軍民魚水情。 戰士們在打沙灘排球。中國網信網 葛燕燕攝 北緯十八度,島上的紫外線很強,戰士們的皮膚一個賽一個的黑,指導員宋樓更是黑得發亮,“為祖國戍守南大門,我黑我驕傲!”一位不知道姓名的小戰士開心地說。 采訪團用一整天的時間和守島戰士們聊天、做游戲、開演唱會、一起站崗巡邏,登上天涯哨所,面向正南,一位記者感嘆道:“向南,這遼闊的海域依舊是我的祖國!” 戰士們在集體合唱《強軍戰歌》。中國網信網 葛燕燕攝 臨行前,戰士們和采訪團都依依不舍,“希望你們常回來看看!”站在碼頭揮手告別,有人偷偷抹淚,和這群可愛的戰士們難說再見。 船要起航了,戰士們列隊整齊,向著船離開的方向高唱《強軍戰歌》,歌聲嘹亮,氣勢恢宏,像是在宣誓:駐守在祖國的南大門,我們一如既往!請祖國放心!(中國網信網葛燕燕) |
相關閱讀:
- [ 07-28]【網絡媒體國防行】這個夏日,最美還是你那泥水點綴的戎裝
- [ 07-28]【網絡媒體國防行】“海上先鋒”哈爾濱艦:先鋒精神凝心聚力、砥礪前行
- [ 07-28]網絡媒體國防行丨北海艦隊某航空兵團:海空先鋒鑄輝煌
- [ 07-28]【網絡媒體國防行】逐夢深藍!這支部隊曾創造“海中斷崖”180秒奇跡
- [ 07-28]【網絡媒體國防行】陸軍最南海防連:繁華都市的彼岸 天涯哨兵的青春
- [ 07-28]【網絡媒體國防行】走進“南海前哨” 一座島和一群兵的故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