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舉行
7月30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位于內蒙古的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檢閱部隊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受閱部隊。

河北:留守娃感受“非遺”皮影戲
暑假期間,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舊店小學免費開設皮影戲小課堂,邀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冀南皮影戲民間藝人為當地的留守兒童介紹皮影戲知識,并教他們制作皮影、表演皮影戲,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

河北:傳承泊頭火柴制作技藝
2006年,曾是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企業的泊頭火柴廠宣告停產。同年,17歲起就在泊頭火柴廠從事刷磷工作的田向農召集30余人辦起泊頭市明光火柴廠。
如今,明光火柴廠在生產傳統民用火柴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壁爐專用火柴、珍藏工藝禮品火柴等一系列火柴品種。年產各類火柴2萬余箱,除供應國內市場外,產品遠銷美國、荷蘭、尼日利亞等國家和地區,讓傳統火柴制造業再現生機。

走向現代的蒙古族服飾
家住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王艷蘭是服裝設計師,經營著一個服裝設計工作室。目前,她正不斷嘗試在現代婚紗禮服中融入蒙古族服飾的元素。王艷蘭說:“現在的蒙古族姑娘更加偏愛傳統與現代兼具的民族服飾。現代與民族元素相融合的服飾越來越多地被大眾接受。”

萌娃邊防找爸爸
7月25日,在新疆公安邊防總隊奇臺邊防大隊,警官與家屬一起玩親子籃球游戲。
當日,新疆公安邊防總隊昌吉邊防支隊奇臺邊防大隊邀請軍屬帶著“軍娃”來到警營,孩子們體驗疊軍被,參觀警務裝備,一起玩游戲,和爸爸度過難得的“親子時間”,在溫馨團圓的氛圍中,共同迎接“八·一”建軍節的到來。

七旬土家老人楊仲軒的“掌墨”情懷
7月25日,在湖北省宣恩縣高羅鎮龍河村吊腳樓修建現場,楊仲軒用“墨斗”的墨汁在木板上畫線,用于輔助打眼。
他是一名普通的土家族農民,卻已為鄉親們主持修建了近200棟吊腳樓;他的足跡遍布湘、鄂、渝、黔等地的土家族聚居區,人們親切地稱他“掌墨師”。他叫楊仲軒,今年71歲,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西坪村。

吉林松原對地震損壞煙囪進行拆除
7月23日7時13分,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在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發生4.9級地震。
受地震影響,松原市寧江區有三處供熱煙囪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7月24日,松原市組織有關部門會同專家對煙囪制定拆除方案后陸續拆除,消除安全隱患。

葡中首條直航航線成功首航
7月26日,北京首都航空一架空客A330飛機飛抵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溫貝托·德爾加多機場。葡萄牙和中國首條直航航線杭州-北京-里斯本航線26日首航成功。經過13小時的長途飛行,北京首都航空公司一架空客A330飛機當天上午安全抵達葡首都里斯本溫貝托·德爾加多機場。

走近“芒篙”面具制作師
7月22日,在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吉曼苗寨,兩名苗族姑娘與一名戴著“芒篙”面具的青年合影。芒篙是融水苗族同胞的山神,每年新春,苗族青壯年都會裝扮成芒篙,為人們送上新春祝福。2016年,“苗族芒篙節”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裝扮“芒篙”需戴面具、披芒草,每一個面具都由面具師傅精心制作而成。面具以質地輕軟的木材為原料,經過選料、錛刻、上漆、裝飾等步驟制作而成,僅錛刻、上漆和裝飾幾個步驟就要耗時兩天以上。融水縣安陲鄉吉曼苗寨的村民梁榮華是一位“芒篙”面具制作師,他從20歲起學習制作面具,經過30多年的不斷鉆研和磨練,已成為當地面具制作的佼佼者,2012年獲得全縣“十佳民間藝人”稱號。

種植食用菌有“真經”
7月22日,吳戰科在木耳種植大棚內采摘白木耳。河南省欒川縣廟子鎮老張村的農民吳戰科今年48歲,自1988年開始探索菌類種植,如今已經是欒川縣一家專業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在他的帶動下,周邊50多戶群眾加入到合作社。目前,該合作社主要種植蛹蟲草、木耳、猴頭菇等菌類,每戶年均收入3萬余元。

高溫下的堅守
7月24日,西安鐵路局新豐鎮機務段機車電工在檢查入庫機車電器。高溫天氣下,勞動者們頂烈日、迎熱浪,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

紫玉金砂 匠心傳承
7月28日,參加浙江長興縣水口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紫砂創業培訓班的學員在浙江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吳偉華的指導下學習紫砂雕刻技藝。
當日,浙江湖州市長興縣水口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紫砂創業培訓班開班,吸引許多愛好者前來學習。長興縣是浙江省紫砂工藝品的主要產地,紫砂壺燒制技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飛“閱”金色響沙灣
響沙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境內。這里沙丘連綿不絕,一望無際。2011年響沙灣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每年吸引眾多中外游客前來觀賞游玩。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積極發揮區內特色旅游資源優勢,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旅游業,重點打造包括響沙灣旅游景區在內的多個品牌旅游景區。

【圖片故事】長白山下采參人
位于長白山腹地的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是人參的主要產地之一,年過六旬的崔長安便是這里的一名“參把頭”,采參已有40多個年頭。他告訴記者,當地人把進山采參稱為“放山”。每年立秋前后,正是適宜采挖野山參的時期,采參人便會集體進山,在茫茫林海間尋找野山參的蹤跡。

蒙古族皮雕畫藝術館開館
當日,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的蒙古族皮雕畫藝術館開館,館內設立了皮畫記憶、藝術觀賞、傳承互動等空間,游客可在參觀體驗的過程中,了解游牧文化,學習皮雕畫制作技藝。皮雕畫也被稱為“軟浮雕”,最早可追溯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時期。最初的皮畫主要是在動物皮革上,經過雕刻、烙燙、彩繪而成,以羊皮地圖、簡單的裝飾畫最為常見。2016年皮雕畫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陜西榆林:受災群眾積極自救
陜西榆林“7·26”洪災使綏德縣城低洼地帶遭到淤泥堆積,沿街店鋪、小區等均受到嚴重影響。28日晚間,綏德縣降雨量逐漸減小,很多群眾積極開展自救。

動靜相宜
7月28日,在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島一碼頭,一艘漁船駛離碼頭。

四川道孚:藏區群眾歡慶安巴農耕文化旅游節
7月29日,來自四川省道孚縣尼措片區的藏族群眾在表演鍋莊。當日,來自四川省道孚縣各地的上萬名藏族群眾在道孚中學載歌載舞,歡慶第三屆安巴農耕文化旅游節。安巴在藏語中是五月的意思,藏歷五月正值農閑時期,藏族群眾都會舉行各種活動,祈禱風調雨順,吉祥平安。

貴州開陽:十里畫廊別樣美
貴陽市開陽縣“十里畫廊”景區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在受到本地游客的青睞的同時,也逐漸成為省外游客的旅游熱點。據悉,貴陽市開陽縣“十里畫廊”沿縣內清龍河兩岸的鳳凰寨、河灣平寨、龍灘壩、馬頭寨、坪寨、水頭寨、王車等村寨而建,以田園風光為載體,結合少數民族風情以及水東土司文化,呈現別樣風情的“十里畫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