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三個90周年”】當年如何設計?揭秘第一面軍旗誕生的背后故事 中新網九江7月31日電(岳川)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短短兩句詩詞,便勾勒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的內外模樣。90年前的修水縣城,是這面旗幟率先升起的地方。 30日,記者跟隨紀念“三個90周年”網絡媒體宣傳主題活動一行走進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在這里誕生了工農革命軍的第一面軍旗。 在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舊址內,90年前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的制作場景被生動還原。記者了解到,該舊址原系修水縣商會會館,在山口會議之后,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就駐扎于此,師長余灑度、副師長余賁民等師部領導及師部機關八大處均在此辦公。 “這里正是時任師部參謀處長陳明義(陳樹華)、參謀何長工、副官楊立三設計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的地方。”講述者是修水縣委黨史辦原主任劉烈根,40年前,他曾聽這面軍旗的設計者之一何長工回憶起那段往事。 “其實在制作之初,這面軍旗該如何設計,三人心里也都沒有底。”劉烈根說,曾在法國勤工儉學的何長工見過蘇聯紅軍軍旗的旗樣,他認為可以借鑒其元素、樣式,并由此提出了一個設計方案。 后經過反復比較、推敲修改,最后確定:旗底為紅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星內的鐮刀斧頭代表工農,在旗左邊白涵管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的整體含義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武裝。 據悉在當年軍旗的制作過程中,還有一些小細節:軍旗上的五角星,是由何長工利用折紙畫圖完成的,他在法國留學期間曾學習過幾何知識;而軍旗白涵管上“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字樣,則是出自書法更好的楊立三之手。 “軍旗設計方案經師委會通過之后,修水黨組織協助部隊,聘請縣城朱菊英、梁幼陶等裁縫和針線工共三四十人,在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里,趕制了一百面軍旗和大批袖章、綁帶。”軍旗制作者之一梁幼陶堂侄梁如朋如是向記者介紹。 軍旗制作完工后,1927年9月9日凌晨,部隊在修水縣城的紫花墩(現散原中學操場)隆重舉行秋收起義誓師大會,第一次公開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軍旗,并打響了秋收起義的第一槍。 由此,修水也因“三個第一”而聞名于世:第一支工農武裝在這里組建;第一面軍旗在這里誕生;秋收起義第一槍在這里打響。 修水縣委黨史辦主任龔九森告訴記者,全縣有10萬多名優秀兒女為革命事業獻出寶貴生命,迄今在冊烈士10335人,有紅色革命遺址遺跡60余處。這些數字都在訴說著,修水是一方紅色革命的熱土。 |
相關閱讀:
- [ 07-31]福建省“向軍旗敬禮向英雄學習”演講大賽決賽舉行
- [ 07-30]紀念“三個90周年”|“八一”軍旗更加燦爛
- [ 07-30]【紀念“三個90周年”】在這里,紅色傳統在改革創新中薪火相傳——探訪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誕生的地方
- [ 07-30]【V觀】200余名官兵護衛著“黨旗、國旗、軍旗”向前挺進
- [ 07-30]護旗方隊護衛黨旗、國旗、軍旗 拉開閱兵分列式序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