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蒼縣尚武鎮寨梁村的光伏農業大棚。 7月20日,村民在光伏大棚里采摘竹蓀。 依托清潔能源,廣元市旺蒼縣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路—— “早上來涼快。”7月20日7點半,天剛亮,廣元市旺蒼縣尚武鎮寨梁村的貧困戶萬春梅就騎著摩托車,來到距家1公里外的大棚下采摘竹蓀。她一邊剝掉竹蓀的外殼,一邊指著大棚對記者說:“你看大棚外面亮晃晃的,樣子很怪,光靠上面的‘瓦片’就可以賺錢!”大棚能給貧困戶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本報記者 張庭銘 文/圖 生活之變用上光伏發電,“電荒村”變“輸電村” 萬春梅說的奇怪的“瓦片”,其實是大棚的光伏板。去年,由四川省科技廳和旺蒼縣政府共同出資250萬元,在寨梁村建立了四川省首個光伏發電和農業種植相結合的科技項目。 “有了前些年的農網改造工程,再加上這個光伏大棚,我們寨梁村再也沒有鬧過電荒了。”寨梁村黨支部書記茍均德介紹,村里以前全靠國家電網的火電點供電,冬天還好,一到夏季用電高峰期就經常鬧“電荒”。 茍均德的說法得到萬春梅的認同。她告訴記者,以往一到夏天,村民擔心電不夠用,就上山砍柴做飯。” 為了幫助村民解決夏天的“用電荒”,寨梁村決定在農網改造基礎上,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寨梁村地處河谷,一年光照時間可達到1352個小時,在夏天甚至可以達到每天14個小時。在四川省科技廳幫助下,寨梁村建起了11個光伏大棚,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26.8KWP,年發電量可達22.68萬千瓦時。 “這下不僅滿足了本村用電,還可把多余的電送出去賺錢。”茍均德說。 作為四川省第一個“吃螃蟹”的村子,寨梁村實施“光伏+”生態農業時,也并非一帆風順。 最大的問題是村民意識沒有轉變。在寨梁村,村民祖祖輩輩靠土地獲得收入,現在突然要把土地流轉出來建設光伏大棚,村民很難理解。“擔心土地流轉后糧食沒了,收入也沒保障。”尚武鎮鎮長袁毅回憶,當初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村干部挨家挨戶去做工作,一筆一筆幫村民算賬,“工作筆記都用掉整整兩本”。 收入之變光伏大棚種食用菌,貧困戶變“萬元戶” 建大棚很容易,但怎樣把光伏大棚與貧困戶增收相結合呢? 要增收,一定要有產業帶動。為此,寨梁村組織全村65戶貧困戶成立了光伏發電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光伏大棚下發展食用菌種植,所獲利潤按照8∶1∶1的比例進行分配。 現在這個時節,大棚里新鮮的竹蓀正準備上市。按照行情,竹蓀烘干后,可以賣到120元/斤,僅七八月份,整個合作社的產值就可以達到1.2萬元。“再加上我們種植的羊肚菌、銀耳等,預計今年大棚食用菌收入可達7萬元左右。”作為項目領辦人,寨梁村第一書記張闊生談到今年收益時,相當樂觀。 再算上光伏發電0.8元/千瓦時的收入,寨梁村每個貧困戶僅靠光伏發電農業專合社,就可獲得3250元的分紅。而這筆錢,可以占到一些貧困戶家庭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貧困戶馬紅梅的家庭年收入不超過一萬元,算上父母看病和孩子讀書的花銷,每年都沒有結余。去年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她家種植了約150平方米的羊肚菌。“保守估計,可以賣上6000元,再加上合作社的分紅和土地流轉費用,今年的收入可以上萬元。”馬紅梅感嘆,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依托清潔能源,助力貧困戶增收,四川正在扎實推進。今年1月,四川省發展改革委、四川省能源局等部門印發的《四川省光伏發電扶貧工作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在國家確定的四川省甘孜、阿壩、涼山三州31個縣的2494個建檔貧困村,以整體推進的方式,合理建設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確保每年每人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