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2日電(記者 黃河)7月的廣東陰雨綿綿,悶熱難耐。伴隨著頻頻來襲的臺風,“同心共筑強軍夢”網絡媒體國防行采訪團于7月17日開啟了廣東線的行程。此次活動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會同中央網信辦舉辦,將62家中央新聞網站、地方主要新聞網站、理論網站、商業網站、新媒體和軍事網絡的140多名記者編輯聚集在一起,采取南北兩線并行、分組接力方式,深入基層邊海防一線部隊進行采訪報道。

圖為“同心共筑強軍夢”網絡媒體國防行活動啟動儀式現場。(新華網記者 黃河攝)
聽武警戰士講述紅色傳統,搭乘裝甲車觀摩海軍陸戰隊實戰化訓練,換上裝備與基層官兵一起進行海防巡邏……在一周的時間里,廣東線30余位記者和編輯努力踐行網絡媒體“走轉改”的要求,走進基層、深入一線體驗官兵們的日常生活,用細膩的筆觸和鏡頭記錄下軍營生活的溫暖變遷,用生動故事和融媒體手段展現軍地人民凝心聚力共筑強軍夢的精神面貌。據統計,截至7月31日,活動開設相關專題專欄39個,發布各類原創作品1035篇,累計發布各類信息總量近22萬篇。活動開設#同心共筑強軍夢#等微博話題累計閱讀量超過3.4億、討論量超過19萬,收獲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風景最美是基層——走基層帶來有溫度的報道
有人說,基層是新聞的富礦沃土,生活是新聞的源頭活水。這次走進軍營的采訪活動,讓網媒人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感受。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營房中,看到儀仗隊員脫下的被汗水浸濕的衣服,網媒人仿佛聽到炎炎烈日下他們鏗鏘有力的腳步聲,看到他們在寒冷冬日帽檐下凍成冰掛的汗水,感受到他們迎風練習45秒不眨眼的情景。“當聽到國歌響起的時候,我就覺得,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儀仗隊隊員劉啟明的這句話讓網媒人感受到了這些中國軍人“門面擔當”的心中信仰,以及他們每一次艱苦奮斗背后的力量源泉。

圖為素有“兩棲霸王花”美譽的海軍陸戰隊兩棲偵察女兵。(新華網記者 黃河攝)
素有“兩棲霸王花”美譽的海軍陸戰隊女子偵察兵、“標兵連隊”南海前哨鋼八連、狙擊手孔凡賓、海防戰士葉志豐……他們的故事深深地打動著前來采訪的網媒記者和編輯。“走到基層官兵中去,聆聽他們的聲音,可以使我們對這些戰士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中國臺灣網記者尹賽楠說。此次活動期間,尹賽楠撰寫了《海防戰士葉志豐:扎根海島,我愿接過父親手中的槍》等多篇有溫度的報道。當談起為什么選擇人物故事這種新聞載體的時候,尹賽楠認為通過挖掘人物故事,可以充分展現這些戰士們最可愛的一面。“只有接地氣的采訪,才能寫出最有溫度的報道。”尹賽楠說。
親身體驗才能寫得動人——走基層錘煉采訪作風
走基層,要的是親身體驗帶來的用心體會。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挖掘出故事背后的情感,才能推己及人地寫出那些采訪中的感受。可以說,走基層是錘煉采訪作風的有效途徑。
在這次采訪活動期間,網媒人走進駐扎粵西的海軍陸戰隊某旅,在觀摩陸戰隊員們的實戰化訓練之后,也有幸體驗了一次輕武器射擊,這讓中國網軍事記者裴希婷興奮不已,“今天在步槍手的指導下體驗了一次射擊,最好成績打出了10環。”裴希婷說,以前只是靠看現場、聽介紹來了解官兵們的訓練情況,回去寫稿件的時候常常有種“隔靴搔癢”的距離感,細節和真實感的捕捉顯得吃力,不足夠得打動人。“通過親身體驗,參與到每一個細節中,就好像是達到了中醫里‘望聞問切’中‘切’這一步驟,這樣錘煉出的稿件才更真實、更豐滿,才能打動人。”裴希婷說。

圖為新聞網站記者與戰士一起進行海防巡邏時,戰士幫助記者爬上礁石。新華網發(呂翔攝)
“當我把槍跨在肩上后,突然一陣下沉,肩背開始向后仰,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我努力挺直腰板,嘴里默念:‘我現在是一名光榮的戰士’!”中國軍網編輯孟凡璐在《軍網記者手記:兩公里海防巡邏》中寫下了自己參與海防巡邏的感受。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網媒新兵,孟凡璐坦言,這樣的體驗式采訪為報道增加了更多真情實感。“不走在海島礁石上,永遠感受不到海面上的美景與危險并存;不與戰士們一起在雨中奔跑,就寫不出血脈僨張的鏡頭感。真實地在現場去體驗去感受,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有內容,網民樂于去看。”孟凡璐說。
“我不怕辛苦不怕難,就怕辜負了每一次采訪機會。近距離感受到人民解放軍的拼搏、努力,我們備受鼓舞,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盡全力講好他們的故事呢?”回憶起短短一周的采訪活動,央視網記者劉春妍如是說。
十八般武藝齊上陣——走基層推動融媒體報道新探索
“我現在正坐在一輛海陸兩棲裝甲車上,車輛馬上就要開動,請大家隨我一同感受一下乘坐裝甲車‘兜風’的感覺。”打開新華社客戶端的現場新聞,記者的聲音清晰地傳了出來。
三軍儀仗隊女兵如何在一分鐘之內盤好長寬高都符合要求的發髻?儀仗隊日常訓練中有哪些神器?在這次網絡媒體國防行采訪活動中,新華社記者王秋韻創新報道形式,通過手機客戶端進行圖片、文字、微視頻融合報道,播發了《上天入海還才藝多多!這樣的海軍陸戰隊女兵你一定沒見過》等新媒體產品,利用現場新聞的展示形式向網友動態呈現采訪實況,讓網友和基層官兵實現“親密接觸”。

圖為新聞網站記者們進行采訪。新華網發(呂翔攝)
在廣東線的探訪隊伍中,總能看到一個纖細的身影,她手中高高舉著一個可以帶有VR拍攝功能的手機。“在‘為快不破’的搶新聞時代,如何突破重圍做點有意思又很特別的新聞?我們想到了打破距離的藩籬,帶著觀眾一起‘走進現場’。”央視網記者劉春妍認為,將VR技術使用在報道中,可以真實的記錄當下時刻,帶給觀眾更加直觀和震撼的體驗。采訪過程中,央視網陸續推出了《VR任意門|快上船,一起去看武警官兵如何快速水上救援》《VR任意門|坐交通艇、穿港珠澳大橋,看看連隊的“家”》等視頻作品,帶領網友直觀感受基層官兵的日常。視頻推出后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網友留言:“當兵的男兒最帥,我不粉他們我粉誰?”而同行記者編輯也被這種新穎的產品形態勾起了興趣,有的表示產品形式有趣真實,有的則在畫面里尋找自己熟悉的身影。
在這次網絡媒體國防行活動中,這些80后、90后的網媒人奔波在路上,完成了一次不一樣的采訪體驗。他們深深感受到,基層是新聞的富礦,只有上路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獲。正如中央網信辦副主任任賢良在活動啟動儀式上所說:“用腳丈量,用心感悟”,通過體驗式的采訪活動,充分利用融媒體手段,踐行“走轉改”,展示強軍興軍新風貌,這正是此次采訪活動的意義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