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河道、白鷺以及葡萄園……即將于今年9月份開園的嘉北郊野公園占地7.39平方公里,是上海目前開放面積最大的一座郊野公園。作為上海市近年來以土地整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案例,充滿野趣的嘉北郊野公園將成為上海市民休閑的一個好去處。 這也是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鄖文聚談起生態文明建設時經常會提及的例子。 數據顯示,從全球范圍來看,人類生態足跡已超過了生態承載力的35%。中國面臨更加嚴峻的土地壓力,荒漠化土地面積達到261.16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為294.91萬平方公里,20%左右的耕地被污染。與此同時,與上世紀50年代相比,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11%上升到56%,人均土地生存空間被壓縮到原來的1/5。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土地整治是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抓手。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我國已形成多種以土地整治促進現代農業、推進精準扶貧、提升農業景觀的發展模式。 例如,黑龍江省依托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在三江平原東部進行農田集中連片整治,配建田間灌排設施,提高耕地質量等級,單塊耕地面積150畝以上,實現了從低產田到高產田轉變;寧夏回族自治區將中北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中南部生態移民工程相結合,在移民遷入區建設引黃工程,連片開發耕地,解決了34.6萬移民生產用地問題,同時將騰退建設用地復墾為林地、草地等生態用地,促進了貧困地區生態恢復與全面發展;等等。 “新時期的土地整治工作更加注重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鄖文聚說。今年初頒布實施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通過土地整治補充耕地2000萬畝,其中,通過宜耕未利用地開發補充耕地510萬畝。對此,他表示:“不能只考慮補充耕地數量,還要加強耕地質量、生態方面的保護。這是中發【2017】4號文件關于著力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的具體要求。” 正如嘉北郊野公園所展示的,土地整治被賦予更多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促進的重任。正因此,鄖文聚認為,土地科技創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前我們強調的是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和耕地保護的矛盾,而現在增加了生態文明的維度,更需要科技創新發揮作用。”他說。 鄖文聚坦言:“過去大家都認為土地的問題靠行政力量就能解決,但現在政策的力量已發揮到極致,要挖掘土地的潛力,必須依靠科技。” 近年來,在國家加大對土地科技投入的背景下,鄖文聚和他的同仁們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例如,由國土部土地整治中心牽頭主持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鹽堿地暗管改堿與生態修復技術開發與示范”項目,自主研制出我國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大型開溝鋪管裝備,使該產品的市場價格由500萬元以上降到300萬以下;“全國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項目”首次實現了全國大比例尺耕地分等全覆蓋,創新性揭示了全要素耕地產能形成機理,將氣候學、作物學、土壤學和土地生產力理論相結合,重新界定了耕地產能內涵。 《國土資源“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將土地科技創新與“三深”(深地、深海、深空)探測并列作為“十三五”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戰略重點。對此,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表示,實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勢在必行,核心在推進土地綜合整治,突破口在土地工程技術創新。 |
相關閱讀:
- [ 08-02]中共閩西“一大”:土地革命樹豐碑
- [ 08-02]馬洋溪生態旅游區聯十一線征遷土地完成超90%
- [ 08-01]先還4公頃土地!美軍普天間基地爭議繼續
- [ 07-31]福清地稅土地增值稅清算檢查工作顯成效
- [ 07-31]擺姿態!美軍普天間機場4公頃土地先行歸還日本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