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8月3日電(記者 林小春)南亞是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生活的家園。然而美國《科學進展》雜志發(fā)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到本世紀末,南亞一些地方的夏季熱浪將會“超過人類能夠存活的上限”。 這項由香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林銀順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法提赫·埃爾塔希爾等人合作完成的研究說,如果不大幅減排,按現有趨勢看,只要再過幾十年,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一些地區(qū)將會遭遇“超過致命水平”的熱浪襲擊。為這一地區(qū)提供大部分糧食供給的恒河與印度河流域尤其堪憂。 研究人員指出,炎熱天氣的致命影響,不僅來自溫度,也來自濕度,即所謂“濕球溫度”。高濕球溫度意味著人體散熱困難,難以維持正常的身體溫度。當濕球溫度達到35攝氏度,人類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將只能活幾個小時。 目前的濕球溫度記錄顯示,在過去幾十年中,全球很少有地區(qū)的濕球溫度曾達到31攝氏度以上。然而電腦模擬結果顯示,如果不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100年,南亞大部分地區(qū)的濕球溫度將接近35攝氏度的人類存活上限水平,尤其印度北部、孟加拉國等地的濕球溫度甚至會超過35攝氏度;在年平均濕球溫度為31攝氏度環(huán)境下生活的南亞人口比例會從目前的零增至2100年的30%。 而如果世界各國遵守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xié)定》,電腦模擬結果顯示,到2100年生活在年平均濕球溫度為31攝氏度環(huán)境下的南亞人口比例為2%。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發(fā)現對應對氣候變化及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如果采取緩解措施,我們將有希望避免這些預測的嚴重后果,它們并不是無法避免。”埃爾塔希爾在一份聲明中寫道。 近幾十年來,南亞致命熱浪的發(fā)生頻率呈明顯上升趨勢。比如,2015年,有歷史記錄以來的第五大致命熱浪襲擊印度和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區(qū),導致約3500人死亡。 |
相關閱讀:
- [ 07-16]熱浪次數趨頻繁 歐洲南部大旱農作物收成恐減半
- [ 06-26]研究發(fā)現:致命熱浪或威脅四分之三人口
- [ 04-20]熱浪襲擊巴基斯坦 部分地區(qū)氣溫超過45攝氏度(組圖)
- [ 05-31]巴基斯坦熱浪襲人(組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