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機器有智能是沒有根據的。”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注意到目前有些對話型的智能機器人,通過了圖靈測試,但他認為它們還不具備人的智能,“因為人的智能絕不僅是自然語言的表達。”他展示了《清明上河圖》的一部分來解釋:“一圖勝千言,這幅圖上所傳達的信息實在太多了。” 在近日舉行的“2017第二屆語言與智能高峰論壇”上,高文院士做了題為《圖靈視覺測試》的報告,提出“圖靈視覺測試”是對圖靈測試的自然拓展。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幅照片上有長條桌,上面擺滿香蕉,周邊有人。人看到照片后會描述:一個人站在香蕉面前;而機器則描述:香蕉周邊有一群人。為什么機器與人的描述有區別?這是因為人對周邊事物的識別是很自然的,雖然機器可以通過訓練識別貓狗以及人臉,但是讓機器多任務、多物種視覺識別目前還做不到。 因此,從所看所知完成概念提取,從所看所說中完成語言的描述,在所看所知所說中建立聯系,才能完成智能的表達。其中,語言的理解比語言處理更難。 “人工智能不與語言結合,是無法發展的。”高文院士做了一個比較,人類從小到大的學習是把視覺、聽覺、語言自然地結合在一起的,而現在對機器的設計卻不是這樣,有的只是在做語言,做視覺的則只做圖像和視頻。所以,人工智能研究也要回歸本源,讓機器對幾種能力進行結合學習,從而推進計算語言學發展。 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已經有60多年,近幾年,智能硬件、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眾多應用的出現,讓人工智能發展又迎來一個春天。但是人們看到,雖然AlphGo可以戰勝人類圍棋高手,可是今年推出的高考機器人卻在數學考試中考不過狀元,有老師給出評語稱“AI語文沒學好,讀不懂題目”。 而諸如“天冷了,能穿多少穿多少;天熱了,能穿多少穿多少”,“乒乓球隊,誰都贏不了;足球隊,誰都贏不了”,機器也都還不能理解。 對此,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中文信息技術專委會秘書長趙東巖教授解釋,AI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認知智能,包括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在語言和知識基礎上的推理能力。認知智能又主要集中體現在語言智能也就是自然語言處理上。也就是說,只有通過自然語言理解,才能實現智能與人類的無縫對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他認為“自然語言理解是人工智能這座高峰上的一顆明珠”的比喻是非常恰當的。 另外,人工智能有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與認知智能3個層次。目前AI取得了一些顯著進展,但是主要還是在感知智能層面,比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智能駕駛,還有AlphaGo,深度神經網絡模型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但是,在自然語言理解等認知智能層面,還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目前的研究和技術創新工作主要依靠大數據和深度學習框架,在機器翻譯、對話系統和情感分析等自然語言理解領域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真正的突破還需要解決顯示知識與隱式語義的整合理解與運用。”趙東巖說,這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難點,需要各方共同探討。 論壇上,來自學術界、企業界的人工智能專家,圍繞自然語言理解重要的技術發展,企業如何建立自然語言理解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競爭力,自然語言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以及未來挑戰和研究方向進行了多角度的研討。 今日頭條副總裁兼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馬維英博士相信,人工智能“相機”會成為新的入口,新的社交方式,不過他還是強調:“AI最大的問題就在于自然語言理解。” 馬維英介紹, “今日頭條”基于用戶習慣和興趣,使用算法向用戶推送文章、圖片、視頻等信息,而且用戶使用時間越長,對機器的訓練就越到位,機器推送的信息越符合用戶的需求,目前每月活躍用戶有1億多人。不僅推送文章、圖片,還推送視頻和直播,自動寫稿機器人、自動問答系統、頭條尋人、頭條辟謠……不斷地有新的應用。 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UIC)劉兵教授回國看到人工智能在國內非常火,有許多應用,反觀美國的熱度遠遠不及國內。但是,他認為國內的相關從業者過度跟風,急于賺錢,基礎研究沒有做好,并缺少創新性。做事要想深一點,要有遠見和預見,否則非常危險。 “機器還沒有達到智能化,機器學習目前需要的數據量非常大。反觀一個人,即使沒有上過學,他還是有智能,但機器就不同。人類不給他們提供可供學習的數據,它們就不可能學習。”因此,在論壇上,他介紹了自己近期的一些成果,如何通過算法讓機器通過原有的知識進行下一步的學習,目的是找到機器與人類似的學習方法。 其實,對于人工智能的看法,一直有兩種不同觀點。以物理學家霍金、特斯拉CEO馬斯克為代表的“威脅論”,認為人工智能會對人類帶來沖擊,甚至會“駕馭”人類。但是包括扎克伯格在內的技術派科學家,則認為“威脅論”毫無根據,是杞人憂天。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洪小文認為,今天所謂的“智能機器”的能力都還只是量變,遠遠達不到質變的標準。他把能力質變形容成要上四個臺階:功能、智能、智力、智慧,現在全世界最“聰明”的機器也只是站在了第二級臺階上。 針對“人工智能威脅論”,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王飛躍近期在《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上撰文提出,人類要有“三心”。對人工智能要有激動之心,因為這是時代的召喚;要有敬畏之心,因為是諸多科學家60多年奮斗的結果;另外,不相信人工智能是對人類的威脅,所以要懷有平常之心。 智能客服、特定任務機器人、人工智能+有機食品、智能投資顧問……這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楊強分析的人工智能下一步的“商業風口”,他認為這些領域未來將有非常大的應用和市場。他還暢想了多年以后的人工智能社會:幾個人運作一個公司,每個人都能率領成千上萬個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做不同的且擅長的事情。機器和人將成為一個共同的“軍隊”,不斷地攻克堡壘,推動人類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記者 李新玲 |
相關閱讀:
- [ 08-03]機器人自創語言聊天?人工智能,我該愛你還是怕你?
- [ 07-31]深圳人工智能行業協會成立
- [ 07-31]外媒:中國利用人工智能預測犯罪 人群分析就能抓小偷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