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 專啃地方環保“硬骨頭”的中央環保督察組,和反腐拍蠅打虎的中央巡視組一樣,全面進入大眾視野,掀起環保風暴。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徐豪 | 北京報道 責編:周琦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31期) 資料圖:北京遭遇霧霾天。 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就在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甘肅省3位副部級干部被問責不久,7月29日至8月1日,第三批中央環保督察組公布了對天津、山西、遼寧、安徽、福建、湖南、貴州等省(市)的反饋督察意見。 督察意見措辭嚴厲、批評直接,直指地方政府不作為、敷衍塞責等問題。截至督察反饋時,督察組交辦的31457件環境問題舉報已基本辦結,共立案處罰8687家,拘留405人,約談6657人,問責4660人。此外,7地總共開出了超過3.6億元的“環保罰單”。 在該批次中央環保督察中,湖南省被問責人數最多。截至6月底,該省共立案偵查133起,拘留174人;約談1382人,問責1359人。山西開出的“環保罰單”數額在7省份中最高,截至6月底達到7179.7萬元。同時該省還立案偵查22件,拘留61人;約談1589人,問責1071人。 專啃地方環保“硬骨頭”的中央環保督察組,和反腐拍蠅打虎的中央巡視組一樣,全面進入大眾視野,掀起環保風暴。 資料圖:河北遭遇霧霾天氣。賀志泉 攝 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 代表中央,部級干部掛帥,將“全覆蓋”“回頭看” 中央巡視組作為反腐的“黨之利器”已為人所熟知,但很多人對中央環保督察組還不甚熟悉。其實這兩個“組”有不少相似之處。 2015年7月,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明確建立環保督察機制。要求全面落實黨委、政府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主體責任。規定督查工作將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的組織形式,對省區市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開展,并下沉至部分地市級黨委政府部門。督察組長由現職或近期退出領導崗位的省部級干部擔任,副組長由環保部現職副部級干部擔任。 會議強調,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肅追責。 實際上,早在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2月4日,中央環保督察試點就在河北展開,低調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當時共辦結31批2856件環境問題舉報,關停取締非法企業200家,拘留123人,行政約談65人,通報批評60人,責任追究366人。 按照制度設計,中央環保督察主要包含6個環節:督察準備、督察進駐、形成督察報告、督察反饋、移交移送問題及線索、整改落實。 2016年7月,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組赴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西、云南、寧夏8個省份督察,2000多人被問責;2016年11月至12月,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北京、上海、重慶、湖北、廣東、甘肅和陜西7個省份,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督察,問責2682人。此次第三批對天津、山西、遼寧、安徽、福建、湖南、貴州7個省份督察,再加上之前在河北省開展的試點,中央環保督察組已走過23個省份。 根據安排,中央環保督察2017年要實現全覆蓋。此外,還將適時開展督察“回頭看”,緊盯問題整改落實。接下來,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山東、海南、吉林、浙江等地將接受中央環保督察。 反饋意見不留情面,對違規部門、企業甚至項目逐個點名 此次中央環保督察組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直接原因,在于其督察反饋的措辭嚴厲、不留情面、直指問題,反饋意見比前兩次普遍篇幅要長、要細致,對違規部門、企業甚至項目逐個點名。 第三批中最早引起關注的,是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天津市委、市政府進行督察反饋意見,著重提出了一系列污染治理敷衍塞責、做表面文章的問題,指名道姓地點出一些部門和地區環保責任不落實。督察意見直指天津存在開會傳達多、研究部署少,口號多、落實少等問題,一些領導干部在工作中擔當意識、責任意識欠缺,“好人主義”盛行。 早在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的時候,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就表示,“我們的心情就是準備扒一層皮。”“這次是中央督察組手握尚方寶劍,我們準備接受一次真正的檢驗”。 中央環保督察組7月29日向天津市委、市政府作了反饋之后不到兩小時,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東峰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整改落實工作。8月1日,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在天津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表態:“知恥后勇、擔當作為、迅速行動,用狠招硬招實招,確保反饋意見逐條整改到位,嚴追責真問責倒逼綠色發展強力落實。”8月2日,天津公布了對被發現問題單位的有關人員處分結果,北辰區環保局黨組書記劉寶林、北辰區環保局局長張振海等10名責任人被問責。 督察意見指出,第三批督察的7省(市)環境保護工作雖然取得進展,但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尤其是一些共性問題亟待引起高度重視:一是重發展、輕保護情況依然多見;二是環保不作為、亂作為問題比較突出;三是部分流域環境污染情況較為嚴重;四是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建設問題突出;五是一些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六是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解決不夠有力。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發現,第三批督察反饋意見中,對7個省份都指出了政府未落實或落實不到位的問題,在對遼寧、湖南和貴州的通報中還使用了“亂作為”一詞;7個省份也都被指出重發展、輕保護問題,一些突出環境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其中貴州“一些地方和部門把發展與保護割裂甚至對立看待”;多個省份存在瞞和騙的問題,督察組直斥天津“做表面文章”“影響十分惡劣”,湖南、遼寧則是“弄虛作假”,安徽存在“以保護之名,行開發之實”的情況。 轉變發展理念,中央環保督察不是“稻草人” 在中央環保督察風暴背后,體現的是發展理念的轉變和決心。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生態環境治理走上了標本兼治的快速路。《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陸續出臺;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頒布施行;《“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等接連發布。 但在實際反饋中可以看到,各地生態文明建設仍不容樂觀,甚至環保督察工作在地方也屢屢遭遇阻力,近幾年在北京、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環保部督察組督察人員甚至被扣留。 如今,圍繞生態環保展開的執法督察也越來越嚴格,有專家表示,中央環保督察不是“稻草人”,敢于動真碰硬,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推手。 在中央環保督察效應的帶動下,地方政府開始不斷建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1個省份出臺了有關環境保護職責分工的文件,24個省份出臺了省級環境保護督察方案,24個省份出臺了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其余省份也在制定和征求意見之中。 |
相關閱讀:
- [ 08-08]“環保欽差”再出發!中央環保督察將覆蓋31省份
- [ 08-07]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將全面啟動 實現對全國督查全覆蓋
- [ 08-03]環保督察須有巡視的力道
- [ 08-03]武夷山市貫徹落實中央環保督察組督察福建省情況反饋會精神
- [ 08-03]加大環保督察力度離不開民眾的監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