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點擊鼠標就可輕松賺錢……暑假期間,“網絡刷單”成為不少大學生的兼職首選。不過,這種看似既輕松又賺錢的“好差事”背后,往往暗藏著詐騙陷阱,很多兼職者不僅沒能賺到錢,還被騙子騙走了大量錢財。 據不完全統計,暑期的“兼職刷單”騙局接報警數大約比平時多3成左右,湖南省長沙市反電信詐騙中心今年6月以來已接到195起類似詐騙警情。公安部近日專門發出提示,提醒廣大群眾警惕“兼職刷單”等詐騙陷阱。 “兼職刷單”詐騙高發 “兼職刷單,立馬返現;足不出戶,月薪過萬”,就是打著這樣的幌子,一伙騙子炮制出“兼職刷單”陷阱,涉案金額高達6000萬元。 近日,浙江常山警方破獲一起“兼職刷單”詐騙案,抓獲18名犯罪嫌疑人。 據了解,今年1月,常山縣公安局大橋頭派出所接到報案,一名被害人稱其在收到一條兼職刷單短信后,按照短信提供的指引進行刷單返現時,被騙走1.8萬余元。 警方迅速展開調查,發現全省已有數十起類似案件,每天都有人因刷單返現被騙,被騙人數高達數萬。常山警方立即成立偵查小組開展偵查,最終將其中18名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 據了解,盡管警方不斷加大打擊力度,但隨著暑期的到來,“兼職詐騙”案件仍呈現出高發態勢。 據統計,今年6月以來,僅湖南省長沙市公安局反電信詐騙中心“96110”熱線就已接到195起類似“兼職刷單”詐騙警情,占同期電信網絡詐騙警情總數的13%,受害人以年輕的求職者和在校大學生居多,被騙金額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上萬元不等。 詐騙手段多種多樣 在常山警方破獲的“兼職刷單”案件中,根據犯罪嫌疑人供述,詐騙團伙會給被害人發送商品鏈接讓其購買,而后退回貨款并支付傭金。當被害人深信不疑時,詐騙團伙會以高額傭金為誘餌讓被害人連續刷單多次,直到被害人支付較大金額后,便不再退回貨款。 此外,打著“兼職刷單”幌子,騙取當事人相關“手續費”的騙局也較為常見。 浙江省衢州市公安局衢江分局刑偵大隊網上作戰中心主任范建軍告訴記者,去年9月13日,衢江分局接到受害人王某報警,稱其被他人以刷單的名義騙走1000余元。循此線索,偵查民警發現一個以“兼職刷單”名義騙取受害人錢財的團伙。 范建軍介紹說,該團伙通過網絡方式勾結聯系,由扮演“團長、財務、外宣、客服、培訓”等不同身份的人員組成,冒充正規網站工作平臺,以向網民介紹高薪、輕松的網上兼職刷單工作為介口,騙取受害人信任并實施詐騙。 首先,平臺“外宣”人員會發布虛假的網絡兼職招聘廣告,被害人通過廣告上的聯系方式取得聯系后,“外宣”人員會將被害人介紹給平臺“客服”人員,“客服”人員騙取被害人信任后,會向其收取“入會費”“工號費”“馬甲費”等入職費用,承諾辦完手續后所有費用全額退還。 騙局到此并沒有結束,“客服”人員還會將被害人推薦給“培訓主管”,“培訓主管”向被害人收取培訓費后,再將被害人介紹給“崗前分配”人員,“崗前分配”人員將被害人繼續介紹給“商家主管”,“商家主管”向被害人收取“審核費”后,將被害人介紹給“認證部”,“認證部”再向被害人收取“認證費”…… 被害人被層層收取上述款項后,所有犯罪嫌疑人從此不再理睬被害人,而所有贓款則統一交至財務處,經“團長”審核后對參與的犯罪嫌疑人按不同比例分配。 范建軍說,整個過程扮演不同角色的人員以各種理由騙取被害人信任,在每個環節以不同的名目騙取被害人錢財,有的被害人在被騙過程中發覺后報警,有的被害人經歷了所有詐騙環節后才發現自己被騙,損失慘重。 據悉,立案后,衢江警方分別前往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將段某、王某等二十余名涉嫌詐騙的犯罪嫌疑人抓獲歸案。 亟需增強防騙意識 誰都知道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可還是會有那么多人上當受騙,這讓辦案民警們也十分頭疼。 范建軍說,在校學生和家庭主婦等人員要特別警惕“兼職刷單”類詐騙,不要因利益驅動被騙取錢財。 日常工作中,范建軍等民警總結出三條防騙小秘籍,即高薪又輕松的工作必然有詐,違背市場需求的“好事”是不存在的;事先要交錢的工作直接拒絕,工作中要求支付各類費用的多半是圈套;一定要通過正規招聘渠道求職,求職過程中守好個人信息安全。 常山縣公安局外港派出所副所長李道仲建議,不管哪類兼職,只要涉及繳納費用,當事人就一定要提高警惕,尤其在面對“天上掉餡餅”的誘惑時,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李道仲說,現實中被騙的大多數案例,均是因為貪圖蠅頭小利而遭遇了巨大損失,相信只要能夠抵制住無端的誘惑,就一定能夠避開騙子設下的圈套。 |
相關閱讀:
- [ 08-15]在線教育之亂:在職教師線上兼職是否違法存爭議
- [ 08-10]臺灣樓市不景氣 房屋中介兼職當司機、洗碗工
- [ 08-03]民警提示:網絡兼職要擦亮雙眼 遠離刷單詐騙
- [ 08-01]調查顯示電商刷單是受訪青年眼中最不靠譜兼職
- [ 07-24]不要輕信網絡兼職刷單 防止詐騙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