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龍的朋友圈,全是真酒解假酒的討論。 “真酒解假酒”引發熱議,當事醫生說:為患者冒些風險是醫生的擔當 真酒解假酒的原理: 甲醇(假酒)本身是無毒的,但甲醇經人體代謝,在脫氫酶的作用下會產生甲醛和甲酸,對人體產生傷害。 乙醇(真酒)同樣可以在脫氫酶的作用下,產生乙醛和乙酸。 相比甲醇,乙醇與脫氫酶作用能力更強。 所以,真酒喝下去后,酒里的乙醇就會和血液中的甲醇產生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甲醇不會再和脫氫酶產生作用,達到解毒的作用。 這些天,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在網上火了! 前不久,石柱一男子因誤喝“假酒”甲醇中毒,危急關頭,醫生拿出的搶救方案是叫他繼續喝高度白酒,用真酒解假酒!而且還真的把病人給救了回來! 這一方法,讓網友們大開眼界,也引發全國眾多醫生討論。開出“真酒解假酒”處方的該院急救部副主任王曉龍也忍不住感概:第一次這樣做,如履薄冰!但作為醫生,在有理論依據的情況下為患者冒些風險,更是一種擔當。因為,很多損害一旦形成,將不可逆轉! 頭一回聽說? 有依據 “真酒解假酒”是肯定的 這些天,王曉龍的朋友圈,被這條“真酒解假酒”的新聞刷了屏。這兩天,仍有同行在他的朋友圈里留言、討論細節。 “真的是說什么的都有!”王曉龍說,點贊的有幾十個,但說得多的還是風險! 治療結束后,王曉龍對這個案例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總結。 “之前從來沒有碰到過!”這也是他作為急診醫生,從業20年來遇到的首例“口服乙醇療法”案例。 “但結論是肯定的!”王曉龍認為,甲醇中毒時使用乙醇療法毋庸置疑! 王曉龍解釋說,這是有理論依據的。甲醇本身是無毒的,但甲醇經人體代謝,在脫氫酶的作用下會產生甲醛和甲酸,對人體產生傷害。而乙醇(真酒)同樣可以在脫氫酶的作用下,產生乙醛和乙酸。 相比甲醇,乙醇與脫氫酶作用能力更強。所以真酒喝下去后,酒里的乙醇就會和血液中的甲醇產生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甲醇不會再和脫氫酶產生作用,達到解毒的作用。 而這個辦法,王曉龍早前在相關的文獻上看到過,也在給學生們上課的時候講解過。 治療條件受限? 有風險 但更是醫生的擔當 理論上雖然說得通,但真這么干,王曉龍還的確是第一次。事實上,使用這個方法的確存在一些風險和問題。王曉龍說,比如,解甲醇中毒可能導致乙醇中毒,還有就是有醫生提出的口服乙醇在病人昏迷時不可以使用,否則容易誤吸致命,但如果靜脈注射乙醇溶液有時可能導致靜脈血管炎…… 明知有風險,王曉龍為啥還要這樣做? 時間回到事情發生時的8月4日凌晨。 王曉龍記得,患者傅先生被緊急轉入醫院急救部時,是凌晨4點過。來的時候,傅先生的雙眼已經看不清了,顯示他的視神經已經受到損害,血氣分析PH值顯示為酸中毒。病史和臨床表現確診為甲醇中毒,而他的家人也已發現他喝的是農家樂煮火鍋用的燃料酒精。 “血液凈化是毫無疑問的!”王曉龍說,確診后,第一件事就是上了血液透析機。 同時,他們還做了兩件事。一是將血液標本送檢,是不是甲醇中毒?濃度是多少?二是通過急診醫生群尋找甲吡唑。王曉龍說,甲吡唑是甲醇中毒的首選解毒劑,但這個藥很少有! 不出所料,問遍了大小醫院,都沒有甲吡唑! 情況緊急,王曉龍才作出了大膽的決定:用“真酒解假酒”!因為甲醇經人體代謝產生的甲醛和甲酸,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損害,嚴重時甚至會失明或死亡……有的損害一旦形成,將不可逆轉! “兩害相權取其輕!”王曉龍說,第一次這么干,他心里也不踏實,但緊急情況下,有理論依據為前提,為患者冒些風險,是醫生的擔當! 臨床不會用? 有參考 此前已有治愈先例 事實上,醫生們還為傅先生做了更多的考量。 之所以選擇“真酒解假酒”,醫生們認為傅先生有這個條件。當天清晨7點開始血液凈化治療時,傅先生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意識是清醒的,而且他有飲酒史,每天要喝半斤酒,一斤酒對他來說,不在話下。而血液凈化治療也會帶走一些進入血液中的乙醇,降低乙醇中毒風險。 同時,王曉龍開始查閱相關的資料,并從《丁香園醫學文獻檢索網》查詢到了甲醇中毒時使用乙醇療法的先例和使用劑量。此前,一名孩子因誤服火鍋燃料中毒,最后,醫生就是采用了乙醇療法。 根據文獻資料,傅先生的甲醇濃度、代謝性酸中毒指標等是符合這一治療方法的。 第一個半小時,醫生們讓傅先生喝了100ml高度白酒。此后每小時喝一次,做透析時,每小時喝35ml白酒,平時每小時喝15-20ml白酒。因為在臨床上醫生們都是頭一次碰到,大家只能通過24小時不間斷觀察傅先生身體情況、反復調節用量、監測血乙醇水平,來判斷治療的效果。 幾小時后,傅先生雙眼漸漸復明。最終,經過6天的治療,傅先生在喝了將近兩斤白酒后,出院了。 記者 顧曉娟 實習生 吳亞靜 ■聲音 大臉盤子的幸福:還能這么來的,真長見識了! 老曹:還可以這樣啊!給經驗豐富的醫生贊一個! TOm94008141:冒風險了,這醫生,好醫生。 桃花醉酒:甘愿為患者承擔風險的醫生,是大善,是好醫生。 |
相關閱讀:
- [ 08-09]寧德:4人煮食河豚中毒 醫生提醒不要試險
- [ 08-08]手機中毒主要來自二維碼 病毒傳播渠道越來越多樣化
- [ 07-27]陳偉霆《醉玲瓏》再清零?中毒暈倒背鍋一個不少
- [ 07-18]瘦了!楊紫嫌熱發美照 口紅顏色似中毒引網友調侃
- [ 07-15]開展預防毒蘑菇中毒宣傳活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