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閨女漚成泥,也不嫁給袁莊薄地皮。”一句打油詩,打開了河北省威縣袁莊村村支書鄭繼奎的“話匣子”。得益于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袁莊村在全縣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梨果種植的過程中,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梨園務工等方式,為農民脫貧創收開辟了新路徑。 如今,作為首批現代梨果產業示范基地,過去“薄地皮”的袁莊村不僅成功實現脫貧致富,而且成功入選了河北省“美麗鄉村”。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無數個像“袁莊村”這樣的鮮活案例,生動詮釋出“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的真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圍繞人民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人民謀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改革成果不斷惠及人民,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日益提升。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回顧這不平凡的五年,我們會發現:新發展理念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增進民生福祉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崇尚創新—— 牢牢握緊開啟偉大夢想的“金鑰匙” 7月27日,“復興號”在京滬高鐵正式上線運營“滿月”之際,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消息,預計今年9月,“復興號”提速至每小時350公里。作為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的成功提速,標志著鐵路成套技術裝備特別是高速動車組已經走在世界先進前列。 當所有人為“中國標準”而自豪與歡呼時,算算背后這筆經濟帳,會讓我們更感振奮:據測算,1億元的高鐵投入,就可以帶動0.3億元金屬冶金、0.7億元鐵路基建、0.3億元裝備制造業、0.2億元的機械工業產值。2016、2017年,中國高鐵投入都在8000億元以上,對消化產能、拉動經濟的作用巨大。 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科技創新,或催生新產業,或改造舊產業。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兩個翻番”,惟創新者勝。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提出“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謀劃未來發展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對“創新”的論述涵蓋了方方面面,包括科技、人才、文藝、軍事等方面的創新,以及在理論、制度、實踐上如何創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理論創新來源于新的實踐,又指導新的實踐。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繼“經濟發展新常態”之后作出的又一重大理論創新。它回應了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應該“干什么”。 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地方第一站就到了廣東。他為廣東發展開出了良方:廣東要努力做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2017年4月,總書記再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廣東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 “走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子,是關系廣東長遠發展、必須堅決打贏的關鍵一仗。”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諄諄教誨,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以制度創新來推進改革,更可以提高政策精準性、有效性和協調性。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僅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更是一場涉及更深層次制度創新的變革。 自2016年10月聯通集團被列入混改第一批試點后,直到今年7月14日混改方案獲批,已經有兩批共計19家央企開始試點混改。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都在馬不停蹄地甄選各地的混改試點企業,全國范圍內混改規模效應已初步顯現。 科技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 近年來,“墨子號”衛星、國產大飛機C919、可燃冰試采成功……中國重大科技成果頻繁以“世界第一”集結亮相; 水下機器人的萬米深淵科考,大運力運載火箭的直破蒼穹,空間試驗室的遨游太空……一項項創新成果的出現,彰顯著中國的自信與實力。 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經濟脫離了長達七年的下行軌道,轉入新增長模式: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9%,是2015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高值;高技術產業增長13.1%,裝備制造業增長11.5%,快于GDP的增長,充分體現了創新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文化創新則增強國家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競爭力,從而提高文化軟實力。 2014年早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這是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第一個專項小組改革方案。全領域、深層次的文化體制改革,用制度創新之力,不斷鞏固著13億人的文化自信。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莫言、曹文軒等一批作家,閃耀在國際大獎舞臺的聚光燈下。《媳婦的美好時代》、《超級工程》等一批體現現代中國都市生活、建設成就的作品,漸漸在對外傳播中嶄露頭角。《我們誕生在中國》、《長城》等一批合拍電影,借水行船,帶著中國形象、中國文化,邁向國際市場。從2014年APEC峰會到2016年G20峰會,再到剛剛過去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一次次主場外交重大活動中,中華文化的魅力,感染著整個世界。 注重協調—— 奏響邁向小康社會的協奏曲 從天安門廣場向南40多公里處,世界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單體機場航站樓的——北京新機場主航站樓主體結構已經封頂,猶如一只金鳳凰展翅高飛。 隨著“金鳳凰”起飛的,還有亮眼的“成績單”: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京津冀2016年經濟增速平均為7.5%,2017年上半年為6.83%。承載1億多人口的京津冀地區,已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市考察工作。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座談會,在講話中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 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京津冀協同發展僅僅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三大戰略”之一。包括“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在內,我國培育區域發展新格局的三大戰略和新的增長極已然成型。 而在福建寧德赤溪村,1990年出生的赤溪人杜贏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創業,幫助父親經營自家的小茶廠。2013年起,寧德市在福建省第一個出臺政策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助力扶貧,杜贏是先行者,也是受益者。 如今,越來越多的有文化、有想法的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創業,填補城鄉發展之間的那片空白。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考察農村工作并同部分村民座談時說:“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下好‘十三五’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協調發展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了“協調發展”的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正確處理好各種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統籌兼顧好各個領域的發展,走自己的發展道路”。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強調指出, “要學會運用辯證法,善于‘彈鋼琴’,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著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握拳才能聚力,聚沙方能成塔。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沖刺階段,我國啃的是“硬骨頭”,趟的是“深水區”,打的是“攻堅戰”,只有分清“輕重緩急”,“詳略得當”,像彈鋼琴那樣,重音、輕音交相輝映,長音、短音相得益彰,才能彈奏出和諧的樂章。 倡導綠色—— 勾勒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畫卷 浙江永康境內,有一條總長31公里、風光旖旎的河流——李溪。就在前幾年,李溪卻還是“灰頭土臉”:河流兩岸,亂擺亂放垃圾、亂墾亂種莊稼、亂挖亂取河灘,污水多、作物多、砂石多等“三亂三多”給這里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近兩年來,永康市投入1900多萬元在李溪流域強化河道功能、改造坡岸生態、挖掘李溪文化,實施清淤疏浚和河道清障,共整治河道2.09公里、建成4.18公里生態堤防,著力構建生態屏障。 在此基礎上,依托優越的自然資源,永康市大做“水文章”,做大“水經濟”。李溪兩岸特色餐飲服務、民宿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農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30%以上,旅游總收入達109.51億元,同比增長94.19%。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讓綠色發展方式助力民生改善,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體現。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的重要闡述,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5年來,各地生態環境不斷得到改善。以大氣污染治理為例,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以上,人民群眾最直觀的感受是藍天更常見了,可以隨時帶著老人孩子去公園活動了。 5年來,全國各地對破壞環境的行為保持零容忍的高壓態勢。環境問責成為常態化,今年7月,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包括3名副省級干部在內的幾十名領導干部被嚴肅問責,彰顯中央對環境保護的堅定決心。 “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在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環保也要發展,更要從環保中謀發展,從環保中創造經濟效益,提升群眾的生活水平。 “要正確處理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把提出的行動計劃扎扎實實落實到行動上,實現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指出。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只有堅定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才能把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才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才能讓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堅實。 厚植開放—— 構筑人類命運的共同體 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中國紅豆集團聯合中柬企業建設的西港特區累計引入來自全球的企業109家,帶動1.6萬人就業,這里道路暢通、廠房林立、百姓安居,莽原荒灘變為投資熱土,處處呈現著勃勃生機。 曾經的荒蕪之地,因為“一帶一路”建設化作“友誼之城”。 俄羅斯消費者通過跨境電商買到中國服飾、手機及電子產品;泰國商人通過電商平臺將乳膠枕、精油、榴蓮干等特色產品銷售到中國;2016年,馬來西亞商品在天貓國際總成交額達到上年的140倍……“網上絲綢之路”正有效促進貿易暢通、惠及全球民眾。 曾經的西風古道,因為“一帶一路”倡議煥發“青春活力”。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對一個國家而言,開放如同破繭成蝶,雖會經歷一時陣痛,但將換來新生。”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 近年來,國際形勢風云突變,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化進程屢遭重創,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反觀中國,經濟企穩向好,依然保持著中高速的強勁發展勢頭,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開放”的發展理念不斷“開花結果”。 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截止2017年五月,中國已經與2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并實施了自貿協定。2017年上半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3.14萬億元,增長19.6%,扭轉了過去兩年下降的局面,也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積極信號之一。 “我們要打造開放型合作平臺,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同創造有利于開放發展的環境,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投資規則體系,促進生產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習近平主席指出。 5年來,秉持開放的發展理念,中國為世界提供了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一帶一路”倡議等多個有利于構建更加公平、開放、合理、透明國際經貿合作關系的公共產品,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也包括更多的發達國家參與其中,促進世界經濟的穩定復蘇。 “希望上海的同志們繼續按照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在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上有新作為。”3月5日下午,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自貿區寄予厚望。 從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掛牌以來,我國陸續批準了三批共11個自貿區,形成了一個由南至北、由東至西的“1+3+7”的自貿區試點新格局。自貿區新格局的不斷形成和完善,引領我國進一步邁開“開放”的腳步,以開放助力改革,以開放引領發展。 開放發展是觀念、是體制、是格局。近年來,中國堅定不移的走開放發展之路,不僅讓自身發展可以汲取世界先進經驗成果,更讓世界從中國的不斷發展中不斷獲益、實現共贏。 推進共享——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試金石 “以前住在板夾泥的房子里,一到下雨天兒,泥水沖的滿家都是”,談起當年的生活,今年55歲的遲喜全搖著頭說。老遲從前在阿爾山林場做后勤服務,一家四口人擠在不足40平的平房里,是個“不折不扣”的貧困戶。 近年來,隨著林區經濟轉型和全面禁伐,像遲喜全這樣的林區工人成為棚戶區的“留守者”。 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阿爾山市看望棚戶區群眾,要求加快棚戶區改造,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2015年10月,遲喜全入住了棚改標準化小區——伊林小區,還開起了自己的家庭賓館。 “依靠這個門路,現在每年年收入能增加3萬多”,遲喜全說,小區一共700多戶,已經有40多戶都搞起了家庭旅館,在林業局工會的組織下,大伙兒還成立了家庭旅館協會。“最近,我們正在一起學習互聯網知識,爭取也把咱的旅館開到網上去”,老遲的精神頭兒十足。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發展為了誰?發展由誰共享?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由人民共享! 把“共享”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同時也非常鮮明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發展目的和發展目標。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共享發展的理念寄寓了習近平總書記胸懷蒼生、兼濟天下的殷殷深情。 “絕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要讓13億中國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幾乎遍及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理念在一個個貧困山鄉落地生根。 從2012年到2016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近1億人減少到4335萬人,累計減貧近6000萬人。2016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收入倍差降至2.8倍左右。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共享發展理念包涵了習近平總書記踐行公平、保障民生的拳拳決心。 “社會建設要以共享共建為基本原則,在體制機制、制度政策上系統謀劃,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堅持群眾想什么,我們就干什么。”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調研時的講話擲地有聲。 新增就業連續五年超1000萬,企業職工的養老金連續12年增加,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續跑贏CPI……凡此種種,無不佐證了國家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的點滴成績。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以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把各個地區、民族、群體都納入發展框架中,讓每個人都共同享有祖國發展的紅利,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同祖國和時代一起邁入全面小康的社會! “新的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要堅決貫徹。”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既要有勇立潮頭、敢為天下先的氣概,也要有心憂天下、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的寬廣胸襟。 五大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五大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五大發展理念既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也體現著整個中國社會的共識。 在創新中增添發展動力;在協調中拓寬發展空間;在綠色中增強發展后勁;在開放中拓寬發展道路;在共享中厚植發展根基……中國這艘巨輪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劈波斬浪,奮勇前行。 |
相關閱讀:
- [ 08-16]習近平:意識形態工作,關乎黨的前途命運
- [ 08-16]習近平大力倡導的作風
- [ 08-16]這5年,習近平向世界展示“中國名片”
- [ 08-16]砥礪奮進的五年·習近平引領發展觀的深刻革命
- [ 08-16]習近平與特朗普的這五通電話 看出了啥?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