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好導游: 我的游客一個都不能少 四川兩導游7次折返塌方區救人 “談不上偉大,只是無法忍受那絕望的眼睛” 李文華和張立的命運,在地動山搖的瞬間,聯系在一起。 李文華 同是往返于九黃線上的導游,8月8日晚,帶著旅行團,他們乘坐的旅游大巴被地震逼停在神仙池路口附近,碎石如雨落下。 懵了片刻,唯一的念頭冒出:“生死有命,怕啥子。要一個都不少的將游客帶出去!”于是,此前素不相識的兩人,在這個災難的夜晚,成為了最默契的搭檔。 不足千米的路程,彼時艱險遍布。饒是如此,兩個團的游客一個都不少被帶出危險。 但救援在繼續,兩位導游,一次次折返,七度穿行險地,將傷員和被困群眾,至少六人平安帶出。 活著,比什么都重要。 沾上鮮血和灰塵的雙手來不及清洗,原本的衣服被磨得看不出顏色,整個人渾身就像是在灰堆堆里打了滾一樣,然而,在那個黑夜,他們是近百游客心中安穩的存在。 23歲的導游李文華一直覺得自己挺爺們的,可是,坐在返程的車上,看著手機里蜂擁而至的數千條短信和留言,他還是忍不住開始哽咽,“活著,真好。” “談不上偉大,只是無法忍受那一雙雙絕望的眼睛。”李文華在朋友圈如是寫道。 通道 扳樹枝挪碎石 徒手扒出一條生命通道 災難來得猝不及防。 原本平穩前進的車突然左右搖晃,生死幾秒間,張立車上的司機師傅加速一腳油門,又倒擋一腳油門,錯開落下的巨石,就在后面不遠處,一輛旅游大巴已經被攔腰砸中,碎玻璃落滿地。 “快!全部下車!跑。”張立用力靠在車外飛石的反側,在轟轟隆隆的余震、嚯嚯珞珞的飛石中,心中默數,確定車上游客一個都不少的轉移下車。 同一時間,不遠處,李文華也忙著將游客疏散下車,“冷靜!冷靜!不要慌!”扒在飛石反側,兩位導游目光相觸,會心點頭。 “求求你們,救救我孩子!”混亂中,人群里傳來帶著哭腔的呼喊,滿身是血的男人,濕淋淋的懷抱嬰兒,一路奔跑。“怎么辦兄弟?”張立看向李文華。商量后,張立負責將孩子送出去,李文華留在原地照顧游客。 張立將孩子緊緊護在胸前,一路飛奔。到達神仙池路口,將孩子交給騎摩托車的藏族大哥,他又再次轉身繼續回到游客身邊。 “必須出去,留在原地只有等死。”深吸一口氣,兩人達成共識。李文華負責留在原地,安撫游客,統計受傷情況,張立則獨自向前去探路。巨石、沙塵中,眼睛都睜不開,余震、哭泣里,一條走出去的生命通道亟需被打通。 沒有工具,就用手!匍匐爬過石堆,張立將大樹枝椏用力扳斷,把擋在路上的石頭咬牙推開,手腳并用,顧不上被劃傷的傷口。快!再快點!回憶起那個黑暗的夜晚,張立覺得頭腦一片空白中,這是他心中不斷重復的聲音。 終于,一條生命通道被扒出來!再穿越500米,到達上四寨,那里有相對開闊的區域,還有活下去的希望。 張立 轉移 百余人生死突破 兩車游客一個都沒少 通道打通,只是開始。 接下來,是一場多達百人的生死大轉移。頂著落石,踩著余震,跨越生死。 經過規劃,轉移分成了三大批,每批中又分若干小批,游客們三人五人組隊,男人必須掩護老人和孩子。張立帶游客先走,李文華最后撤離。“大家不要吵不要鬧,這是地震,我們不能慌。”他重復地說著這句話,邊說邊組織游客動身。 路程并不遙遠,如果速度較快,5分鐘內即可到達。李文華和司機仁青帶著7個女生最后撤離。7個女生中,有3個孩子,其中2個站在車旁發抖。“我能背一個,剩下的兩個怎么辦?”李文華有點著急。還沒將心中的焦慮說出,大巴車師傅仁青一把將孩子放在背上,胸前還抱了一個。 “背、扛,總之快點帶出去就對了。”如今,閉上眼睛,李文華還能想起在那條碎石飛濺的路上,發生的每一段對話。“大家不要哭不要喊,說話輕點,注意有沒有落石……” 在幾個樹枝橫亙的路段,實在扳不斷了,張立三根樹枝并一起,自己坐上去,壓低枝椏讓游客能夠盡量輕松的通過。 到達上四寨后,他們在一個酒店前的院壩里落腳。這里比較平坦,相對安全。酒店給這群剛經歷了生死的旅客點起了柴火,并送來被子、水和食物。篝火燃起,游客們席地而坐,有的在保平安,有的在發抖,有的在哭,有的互相倚靠。李文華各自開始點名。1號家庭、2號家庭、3號家庭,他的32個客人,一個都沒少。火堆另一邊,張立的客人也都完好無損。 手機信號時好時壞。有客人發出驚呼,“確定是九寨溝地震了,7.0級”。李文華隨即借了部手機,向公司尋求救援。“不知道我們會困多久,大家盡量不要吃喝,把需要留到最后。”放下電話,他突然想起剛剛撤退時遇見的斷手男人,于是轉身重新向塌方區沖去。 黑暗中,李文華跑得很快。他什么都沒想,只知道自己一定要把人救出來。男人的手和腳受傷了,頭上也在流血,緩慢地走在路上。找到傷者后,李文華把他背起來,穿越落石和塌方區,向上四寨跑去。傷口很疼,傷者忍不住發出痛呼。 “非常時期,你忍忍。”沿途,一根半米高的樹枝成為障礙。使出全身力氣,李文華把傷者舉起放在樹枝上,待自己跨過后,又重新背起。 夜深,他們再沒有任何對話。傷者手上的血滴下來,浸在李文華的衣服上。喘息聲、落石聲、腳步聲、嗚咽聲交織在漆黑的夜空中。 旅游大巴被地震逼停在神仙池路口附近,碎石如雨落下。 折返 7次重返塌方區 肩背手擔救出6名傷者 回到酒店院壩,李文華脫下濕漉漉的上衣,那上面有血有汗,也有傷者的淚水。 “怎么辦,我的團里還有人沒出來!”人群中,一位女導游向張立和李文華發起求救。來不及思考,李文華套上衣服便和張立向塌方處沖去。 路上,他們遇見兩個當地警察。四人當即組隊,開始搜尋。黑暗中,循著哭喊聲,他們看見一對坐在路邊的母子。“救救我媽媽,她腰受傷了動不了。”李文華看見,孩子約18歲左右,手受傷了,胳膊處夾著一把傘。孩子說,他以為撐著傘,就能擋住不斷掉落的石頭。 張立和其中一名警察繼續往里搜救。李文華則和另一警察帶母親和孩子離開。由于阿姨腰傷嚴重,他只好選擇背她撤離。李文華個子不算高,1米7,118斤。而他背上的傷者,有140斤。和警察輪換著,兩人將受傷的母親背出危險地帶。 抵達酒店后,李文華的腳站不太穩,“一直發麻”。休息約1分鐘,兩人又朝塌方區趕去。“因為張立他們還在里面。” 第三次進入,他們遇上了麻煩。一輛私家車中,司機被困在車里動彈不得。“他的手和腳應該都骨折了。”最好是用擔架送出去。時間緊迫。兩人又重新出去找擔架,所幸,一位福建游客車上有備著。于是,第四次進入,將受傷的司機,在亂石余震中,抬出危險的塌方區,轉移到人員集中的安置點。 接下來,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能救多少就救多少!”在一次次的往返奔跑中,李文華和張立,帶出的有傷者、也有其他被困的游客和村民,他們沒有仔細數過,但是被這兩位導游帶出的其他受傷游客,至少在6人左右。 一趟趟的出去又返回,一次次的背起又放下,這個夜晚,冷月清輝。相對于黑暗中時刻緊逼的危險,張立更抗拒的是人少力薄的無奈,“我們幾個人,保證了團里的游客一個都不少,但還希望能幫助到更多人。” 未來 他始終堅信 有一天會再回九黃線 一夜奔波,席地而坐,李文華感覺自己累癱了。手機仍沒信號。他想起自己的父母,用借來的手機往重慶家里打去電話。 “喂。”電話那頭,父親熟悉的聲音傳來。他的父親還不知道兒子遭遇了地震。“我問爸爸你睡覺沒?他說睡了。我又問明天上不上班,他說要上班。我說,嗯,那你睡嘛。就把電話掛了。”掛掉電話的那瞬間,李文華覺得,只要父母沒事,就算自己不幸遭遇傷亡,也無所謂。 看著眼前游客們疲憊無助的臉龐,張立同樣一夜無眠。他心里一直想著,“天快亮吧,只要天亮就好了,天亮后一切都好辦了”。凌晨4點多,救援和醫療隊伍都帶來了食物,也送來了信心和希望。 9日早上8點多,李文華的電話有了信號。滴滴滴,100多個電話提示傳來。打開微信,1000多條未讀消息讓這個在九黃線上奔波了3年的導游,哭了出來。“心里的那根線徹底崩了。”為了不讓游客看見,他轉過身去,用衣服悄悄抹掉。“就覺得活著,真好。” 當天下午3點,團里的所有客人全部安全撤離。他也坐上回成都的車。凌晨,車抵達成都。窗外,燈火闌珊。他有些恍惚,感覺地震就像一場夢。夢里,有游客的呼喊,有滑落的碎石,有孩子的啼哭,有燃燒的火堆,還有那個往返7次救人的自己和張立。 他在朋友圈這樣記錄:今夜的風扇和昨夜的火堆,讓我難辨真假。迷迷糊糊到達成都,好像過去的44小時就是一場夢,一場不愿被提及的夢。直到現在,仿佛還能感受到大地震動,還害怕靠墻的位置是否牢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談不上偉大,只是無法忍受那一雙雙絕望的眼睛。 回到成都快一周了。李文華還未平復,“特別怕聽到麻將聲”。由于九寨溝景區已經暫停接待游客,李文華也因此“失業”。去了趟峨眉山,平時就待在成都。至于未來,他還是想繼續做導游,因為這個行業能讓他感受到“自由”。“或許去帶亞丁、海螺溝、畢棚溝等景區的團吧。” 不過,他始終堅信。終有一天,他會再回九黃線。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殷航 受訪者供圖 |
相關閱讀:
- [ 08-16]大數據解析九寨溝地震72小時輿論場
- [ 08-16]屋里掛磁鐵可預報地震?省地震學會專家:毫無依據
- [ 08-16]臺灣同胞已向九寨溝地震災區捐贈約340萬元資金物資
- [ 08-15]為李四光先生辟謠,預測地震有多難?
- [ 08-14]九寨溝地震第七天:千盞酥油燈照亮“回家”路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