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21日電 題:藏族盲女草原放歌:“我們的媽媽叫中國” 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郭敬丹、張睿 13日傍晚,夕陽為大地鋪上了一層金色,藏族姑娘德慶玉珍身著民族盛裝,在家鄉大草原的風中,唱起最拿手的藏歌。甘肅出生、西藏上學、上海學習音樂——這位19歲的盲人女孩一路努力,民族音樂夢想如草原上的花兒一般綻放,高亢的歌聲是她對親友的祝福和對愛心人士的感激。 8月13日,德慶玉珍在自家帳篷旁的草原上放聲歌唱。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 攝 看不到草原的“百靈鳥” 甘南藏族自治州阿萬倉濕地,像一幅展開的壯美畫卷:歡快奔騰的小溪在草原上畫出縱橫交錯的線條,地上的牦牛群和羊群緩慢地移動,云的影子掠過草原消逝在遠方群山中,小伙子騎著駿馬飛馳,姑娘們身著藏裝。 如此動人的美景,卻與德慶玉珍“無緣”。 1998年9月14日,德慶玉珍出生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鄉一個牧民家庭。幾天后,一場大病讓她失去了光明。 失明沒有讓她消沉,聽覺卻變得異常敏銳,她能分辨風吹過牧草的聲音。“只要說一句話,我就知道你有多高。”德慶玉珍的聽力讓來訪者驚訝不已。 德慶玉珍天生一副好嗓子,常在草原上放聲歌唱。牧民贊嘆她是“百靈鳥”。 “我喜歡騎馬,跟著牛羊一起走,歌聲會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德慶玉珍說,在家時,她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歌聲響起,弟弟妹妹就會安靜下來,專注地聽。 9歲時,德慶玉珍被送到西藏盲童學校讀書。在拉薩,她從收音機和藏族同學那里學會了更多藏族民歌,也有了登臺演出的機會。德慶玉珍的音樂天賦被更多人發現,“百靈鳥”從甘南飛到拉薩。 6月26日晚,上海音樂學院為德慶玉珍舉辦“大愛為美感恩有你”學習匯報音樂會。在上海賀綠汀音樂廳的舞臺上,德慶玉珍(前左)與老師于麗紅共同歌唱。 新華社發(張鳳濤攝) 小女孩登上大舞臺 2014年,在許多人幫助下,德慶玉珍來到上海,進入上海盲童學校。她遇到了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于麗紅。這位國家一級演員、女高音歌唱家說,德慶玉珍是棵好苗子。 德慶玉珍成了上海音樂學院特殊的學生,于麗紅對德慶玉珍進行系統地聲樂教育。“她看不見老師的嘴形與身形,也看不見鏡中自己唱歌的樣子。”于麗紅拉著德慶玉珍的手貼在自己腹部,讓她感受運氣、發聲。 幾年里,于麗紅的學生也自發幫助德慶玉珍學唱歌。宿舍里沒鋼琴,師姐們就用手機里的鋼琴軟件為她演奏。大家還為德慶玉珍找歌譜,制作成盲文版。 “她的進步有目共睹。”于麗紅說。剛來時,德慶玉珍是“喊著唱”,兩三首下來就唱不動了。現在,她學會“科學用嗓”,能夠獨自撐起一場音樂會。 6月26日,上海音樂學院在賀綠汀音樂廳為德慶玉珍專門舉辦了一場學習匯報音樂會。《牧歌》《檀香葉》《北京的金山上》,一首接一首,嘹亮的歌聲在音樂廳回蕩。當于麗紅拉著德慶玉珍的手,共同唱起《一個媽媽的女兒》時,全場掌聲雷動。 “小玉珍的純凈和努力打動了我,我要教好她,讓民族音樂更好地傳承。”于麗紅說。 讓民族歌聲傳得更遠 德慶玉珍唱得越來越好。“小玉珍唱歌融合民族和美聲唱法,音域更為寬闊。”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常留柱說。 “少數民族學生能歌善舞,又有天生的民族語言優勢,他們表達的音樂豐富感人,讓人想隨之舞蹈。”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副教授孟錦慧說。 “中國音樂包括中華各民族的音樂,弘揚少數民族藝術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方面。”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林在勇說。 今年夏天,德慶玉珍從上海盲童學校畢業,回家鄉過暑假。“我最喜歡在家鄉的草原上唱歌,無拘無束。”德慶玉珍笑著說。 談及未來,德慶玉珍說:“我希望更多人聽到我的歌聲,了解我的民族,分享我們的歡樂。大家給我的愛太多,我想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她在草原上再次放歌:“太陽和月亮是一個媽媽的女兒,她們的媽媽叫光明;藏族和漢族是一個媽媽的女兒,我們的媽媽叫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