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一年前正式歸入監管序列,網貸(P2P)才終于結束“野蠻增長”的時代。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等多部委下發《P2P監管細則暫行辦法》,被業界視作“監管的原點”。隨后,銀行存管、地方備案等多個細則陸續出臺。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來,至少有50多份針對網貸的監管細則陸續出臺,力圖將網貸行業引向“合規”之路。 大額標首當其沖違規網貸業務被禁止 今年7月底,紅嶺創投宣布退出網貸行業,令業界一片嘩然。 以大額標著稱、壞賬高達8億元之巨,紅嶺創投存在的問題早已眾所周知。但是,作為網貸行業曾經的“老大哥”,紅嶺創投選擇退出網貸市場,還是超出了市場意料之外。 早在網貸細則出臺前,監管層就曾多次提及,P2P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要引導P2P向小額分散的領域發展。網貸監管細則更是直接規定:個人限貸20萬元,企業限貸100萬元。這意味著,動輒上億的大額標已被正式宣告“違規”。 “紅嶺創投曾嘗試過向汽車金融、消費金融等領域轉型,但最終宣告失敗。”對轉型的失敗,紅嶺創投CEO周世平顯得十分坦然,“小額分散的網貸并不是紅嶺擅長的,也不是我們看好的,所以最終會將這部分業務清理出去。” 除大額標外,集合標、與金交所合作的產品也都被列為“違規業務”。北京晨報記者獲悉,監管層已發文通知網貸平臺,要求進一步梳理自身違規業務規模,不準新增違規業務,并逐步有序退出。 銀行存管是硬標準420家平臺上線銀行存管 在網貸細則中,銀行存管成為網貸平臺合規的重要硬性標準之一。 融360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8月18日,已經上線銀行存管業務的網貸平臺共有420家。另有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完成銀行存管簽約(含上線)的網貸平臺接近600家,約占7月底網貸平臺數量的28%。 針對銀行存管的爭議至今不絕于耳。在各地出臺的網貸監管細則中,廣州、上海等地監管部門均在征求意見中提及“銀行存管屬地化”的字眼。 據網貸之家的數據,上海網貸平臺簽訂直接存管協議的銀行目前以城商行為主。在19家開展上海網貸存管業務的銀行中,有11家在上海沒有設立網點,簽約排名前三的銀行在上海均沒有設立網點。 盈燦咨詢分析師張葉霞表示,投資者在選擇平臺投資時,首先要看的就是平臺是否有銀行存管。至于銀行存管是否屬地化管理,只是網貸平臺合規成本高低的問題,對投資者的選擇并沒有太多影響。 備案登記制度缺位尚未有一家網貸平臺成功備案 日前,一則關于“首例網貸平臺完成備案”的消息流傳于坊間,但最終被認定為“烏龍事件”,令網貸行業剛剛燃起的備案希望又被潑了一盆涼水。 8月1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政府官網發布通知稱,對申請備案的兩家互金公司廣西臻信互聯網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廣西雅庭集團互聯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予以通過。 但不久,這則通知就被刪除了。當地監管部門再度公告稱,由于原負責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的同志已休病假,新接手的同志不熟悉相關政策和法規,錯誤地給兩家公司出具了予以備案的通知。該備案既不符合程序,也不符合標準,屬于無效備案。 備案是衡量網貸平臺是否合規的重要標志,但至今為止仍未有一家網貸平臺成功備案,畢竟不是長久之事。 北京晨報記者 姜樊 ■新聞鏈接 轉型過程痛苦 未來前景可期 北京晨報訊(記者 姜樊)“合規”已是網貸行業永恒的話題。在合規路上幾經痛苦奔走之后,很多扛不住監管壓力的網貸平臺和從業者最終選擇了離場。但堅守的人仍認為,網貸行業仍有不錯的前景可期。 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近一年來,有882家平臺退出網貸行業。其中,惡性退出的問題平臺225家,貸款余額超過千萬元的有47家;良性退出的停業平臺和轉型平臺共計657家。 人人貸聯合創始人楊一夫認為,網貸行業此前確實有些浮躁,一些不具備經營能力的機構大量進入,導致行業資產質量變差,過度負債問題也愈加突出,為行業的未來埋下很多隱患。 “隨著監管的趨嚴,網貸行業的出清時代即將到來。其中,有因為不符監管要求主動出清的平臺,也會有一些因為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而被動淘汰的平臺。”楊一夫認為,出清后,網貸行業的資產質量和競爭秩序有望得到一定的改善,將迎來偏寡頭的競爭時代。 捷越普惠總裁馬天帥表示,網貸行業亂象逐漸被整肅,一批違法違規的平臺被清理出局,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空氣被凈化,為專心深耕普惠金融的互金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競爭環境,也令投資人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合規”只是網貸行業面臨的第一道關卡。開鑫金服總經理周治翰強調,未來如何做大做強、健康良性發展才是更嚴峻的挑戰。在優質資產稀缺的情況下,尋找合適的小額分散資產、嚴控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吸引更多投資人的資金、實現平臺盈利等等,這些挑戰的難度會更大。 |
相關閱讀:
- [ 08-22]寧德市公安監管病區落戶寧德人民醫院
- [ 08-22]監管網約車 要用網絡思維
- [ 08-22]南平市政府安辦開展醇基燃料及城鎮燃氣專項監管工作
- [ 08-22]加強網絡文學監管促進正向發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