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州沿河8月23日電 題:烏江“守護者”:20年救起58人打撈百余噸垃圾 作者 楊云 杜尚會 曾二來,打魚人。在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烏江上打魚的20年里,他先后救起58名落水者,打撈起百余噸垃圾。 記者登上曾二來的漁船,發現了他的三件寶貝,漁網、救生圈、垃圾收集袋。頭戴斗笠,手握一桿竹竿,保持站立,這就是曾二來打魚的姿勢狀態。“站著有兩個好處,一是好觀察水里魚群,二是可以及時發現落水人和漂浮垃圾。” 曾二來今年48歲,21歲時跟隨父親從湖南來到貴州沿河,在烏江上打魚謀生。 曾二來把與每一個獲救者的關系都看成是特殊的緣份。在沿河認下的干兒子張毅就是他從烏江浪潮中奪回來的。那是1998年仲夏,在沿河縣城念高中的張毅到烏江邊洗澡,被卷入江水中。曾二來聽到岸上旁人的呼喊聲,急忙發動機動船追去,在500米的下游將人救起。張毅蘇醒過來后連聲叩謝,堅決要認曾二來為干爹。如今,張毅已在沿河縣城的小學任教,每隔三兩天,他就要去干爹家看看,問長問短。 2006年,5個廣西籍的中老年人來烏江河灘尋奇石,夜宿河灘,突遇上游思林電站開閘放水,5個人一同被浪卷走。沿河海事處接到報警后,電話通知曾二來協助救人。從睡夢中被電話喚醒的曾二來夫妻倆駕著漁船沿江尋找。 公安局、海事處的增援人員趕到時,他們已將5個人全部救起。獲救者摸出身上濕淋淋的錢要酬謝,夫妻倆只說了一句“救人不圖錢”。 曾二來救起的大多是青少年。有的被救起后,怕父母知曉而受罰,不留姓名不道謝拔腿就跑。“我不圖回報不圖謝,面對即將失去的生命,烏江岸邊任何人都會施救的。”曾二來說,“沿河人接納了我這個外鄉人,親如兄弟;烏江水養育了我們一大家人,救人就是報恩。” “人落水后,心慌,兩手會胡亂抓,能抓住的他一定會抓住不放。絕對不能從落水者的正面抓住他。落水人一只手一旦抓住你,另一只手馬上也會抓住你,形成摟抱,這樣就很難掙脫,造成兩人傷亡的可能性很大。”在漁船上,聽他講述一次次的施救故事,他一臉輕松,記者感受到了一次次驚心動魄。 “烏江彭水電站蓄水后,水流平緩,江上落水者少了。”曾二來說,他以前做夢都感覺有人在喊“救命”,現在能睡上安穩覺了。 “沒人可救最好。我就打魚和打撈烏江里的垃圾。這一方山水包容了我們一家人,我也要回報這一方水土。” 曾二來打魚,旺季每月能收入三四千元,淡季勉強夠全家6口人糊口。2011年,夫妻倆用多年積蓄租了艘貨船經營餐飲。由于人緣好,生意不錯。 見義勇為的曾二來,在2012年時被評為貴州省第三屆見義勇為道德模范。 |
相關閱讀:
- [ 08-23]環保部:提高對走私洋垃圾處罰標準 及時責令停業
- [ 08-23]龍巖:“垃圾圍村”的藍溪解法
- [ 08-21]臨江鎮垃圾中轉站舉行竣工揭牌儀式
- [ 08-21]廈門海滄推出“文明迎賓 環保同行”垃圾分類活動
- [ 08-18]垃圾巧分類,環保助金磚——變廢為寶手工創意設計體驗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