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8月24日電(記者呂慶福、周相吉)在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發生二周后,來自四川林業部門的監測和調查表明,有340只野生大熊貓的九寨溝震區尚未發現野生大熊貓傷亡情況。 這是記者23日從四川省林業廳主持召開的“九寨溝7.0級地震生態環境影響評估與災后恢復重建專家座談會”上獲知的消息。 四川省林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辦公室副主任賴長鴻介紹說,九寨溝7.0級地震6度烈度范圍內分布有1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88萬多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6個,縣級自然保護區2個。11個自然保護區中,有10個以保護大熊貓、川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及其棲息地為主,面積超過66萬公頃。這些保護區內分布有野生大熊貓340只,分別占四川省野生大熊貓數量和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的41.29%和31.20%。 九寨溝7.0級地震對中國西南地區野生大熊貓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壞。阿壩州南坪林業局副局長黃澤明說:“九寨溝地震后的當天深夜,我們趕到現場,只見一些山體出現滑坡,山上的石頭還在往下掉,有幾輛車子被石頭砸翻在公路上。”幸運的是,在九寨溝地震的四川震區范圍內,四川林業部門目前并未收到野生大熊貓傷亡的情況報告。 九寨溝地震區域地處“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重點生態功能區”“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重要分布區。由于地震災區地處高山峽谷和高原高寒區,自然條件差,自然修復能力弱,自然修復周期漫長。四川省林業廳副廳長賓軍宜說,此次地震對大熊貓、川金絲猴棲息地等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大,林業災后面臨著生態修復要求高、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等特殊情況和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土資源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劉寶珺說,對有著眾多野生大熊貓分布的九寨溝震區,生態修復應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 |
相關閱讀:
- [ 08-12]高原山區作業空間有限 16家社會組織響應號召撤離震區
- [ 08-11]巾幗志愿者:震區那些最溫暖最有力的身影
- [ 08-11]巾幗志愿者:震區那些最溫暖最有力的身影
- [ 08-11]九寨溝震區國省干線公路全部搶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