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著力解決推進中央深化鐵路改革等決策部署不夠有力的問題。 一是深化鐵路客貨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客運方面,積極優化客運產品結構,調整列車運行圖、優化動車資源配備、增加列車開行數量,使客運產品更加適應市場,實現客車開行效益最大化。創新高鐵互聯網訂餐、窗口購票掃碼支付、試點實行高鐵選座、車站標識系統優化、旅客便捷換乘、主要大站智能導航及自助服務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乘坐鐵路出行的“獲得感”。今年1~7月,國家鐵路發送旅客17.7億人,同比增長9.9%,其中動車組運量增幅達到19.6%、占比超過55%,鞏固了鐵路客運高增長態勢。貨運方面,優化大宗貨物運輸組織,與重點企業簽訂運輸互保協議,推進產運需銜接。提倡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融合發展的理念,與互聯網企業、港口企業、社會物流企業等高層主管進行會談、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推進“互聯網鐵路運輸 港口 公路航空”等各種交通方式的多式聯運,今年1~7月,貨物發送量同比增長15.1%,其中,集裝箱、商品汽車、冷鏈物流運量同比分別增長39.5%、63.2%、116.7%。 二是深化鐵路企業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國企改革的部署,以年內基本完成全民所有制企業公司制改革為目標,黨組研究形成了總公司公司制改革方案和改制后公司章程建議方案,待批復后實施推進。研究制定了鐵路局公司制改革指導意見和改制方案示范文本,今年內基本完成。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全民所有制非運輸企業改革和重組整合的指導意見》,目前已形成總公司所屬二級非運輸企業的重組整合改革思路,正在有序組織實施。 創新鐵路企業管理機制。強化收、支、利剛性約束的全面預算管理,從2017年起下達鐵路運輸企業運輸盈虧總額等考核目標,印發《關于建立鐵路企業預算執行監控機制的通知》,實施預算編制集體評審、預算分析監控、預算績效評價和聯合預算監控機制,確保預算的剛性約束。制定下發了《關于完善鐵路企業工資總額掛鉤考核機制的通知》《關于建立鐵路企業工資總額監控機制的通知》,建立起以運輸總收入、盈虧總額考核為核心的鐵路運輸企業預算目標管理制度,實現工資總額與安全業績、盈虧結果和運輸總收入掛鉤考核;出臺了總公司機關、運輸企業負責人、非運輸企業負責人分類績效考核辦法,調動了各層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有序實施鐵路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資產資本化。制定《關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按照運輸企業、非運輸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三個類別,推進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穩妥推進鐵路企業上市,印發了《控股合資鐵路公司開展資產專項支持證券化業務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企業上市及上市公司內部信息管理的規定》等文件,研究制定了有關企業資本運營和再融資方案,正在推進落實。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推出首批吸引社會資本的示范項目,以市場化方式,吸引更多民間資本進入鐵路。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推進企業債轉股,選擇試點項目,集中力量攻關突破后,努力擴大范圍積極推進。 三是加快走向市場步伐,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探索實行高鐵市場化價格機制,適當擴大鐵路局動車組票價浮動權限,推動形成靈活對接市場、有降有升、與其他交通方式合理比價的客運價格體系。推進企業降本增效,深化設備修程修制改革,嚴控人工、財務成本和非生產性支出,創新物資采購管理,實行動車組配件跨局調劑,全面盤活閑置資產資源,降低物資采購成本。加大資產經營開發力度,擴大鐵路局土地綜合開發經營的自主權,推進信息資源和“互聯網 ”工程開發,拓展金融保險市場,資產經營開發持續向好。 四是科學有序、安全優質推進鐵路建設。圍繞更好地發揮鐵路建設、高鐵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作用,依據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認真總結我國鐵路建設和高鐵發展實踐,研究制定了《關于促進鐵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科學有序推進高速鐵路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對鐵路建設和高鐵發展作出規劃和頂層設計。落實今年8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目標,扎實推進分類分層建設,今年1~7月,全國鐵路完成投資3805億元,同比增長2.9%;年內35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已批復可研18個。認真解決“一些鐵路建設項目推進緩慢”問題,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去年未批復的7個項目初設已全部完成批復。 |
相關閱讀:
- [ 08-25]昌都市“五個當即”狠抓整改落實
- [ 08-25]昌都市“五個當即”狠抓整改落實
- [ 08-24]南靖縣長鐘科批示肯定全縣交通安全隱患整改成效
- [ 08-24]南靖縣長鐘科批示肯定全縣交通安全隱患整改成效
- [ 08-24]云南省委書記:繼續抓好督察整改落實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