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運會“變”出新風尚(全運觀察) 九河下梢天津衛,百余年前就與體育結了緣。中國近代體育在此發軔,天津學生提出振聾發聵的“奧運三問”,最早的城市運動會誕生……“第一次”是天津體育令人矚目的注腳。 而今,走過58載的全國運動會相約津門,屹立于中國體育轉型發展的潮頭,同樣創造了許多“第一次”:增設19個群眾比賽項目、邀請海外華人華僑運動員同場競技、鼓勵跨單位組隊參賽……改革,讓全運會跳出了競技小圈子,“變”出了新風尚。 與時代發展對接,為人民需求服務,第十三屆全運會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體育的大格局。 敞開大門,普通群眾走上賽場 54歲的路少霞,去年從天津紅橋區搬到了西青區,可每天一趟的西沽公園鍛煉仍然“雷打不動”。作為天津柔力球隊的一員,她和伙伴們在全運會前集訓了兩個多月,如今比賽結束,她又回到了往常的生活節奏。“路姐,參加全運會啥感受?”是球友們問得最多的話題。 5年前,路少霞第一次看別人打柔力球,一下子就著了迷。“那會兒耍的動作、聽的曲子,我現在還記著呢。”從此,為了練好柔力球,她沒少下功夫鉆研。可做夢也沒想到,這個項目竟然納入了全運會群眾比賽,自己這個“外行”也能登上中國體育的最高舞臺。 “當時感覺就是拼了,畢竟機會太難得。”路少霞有腰椎間盤傷病,帶著護腰堅持每天8小時的賽前訓練,盡管最終沒能登上領獎臺,但她一點不遺憾,“能展現對全民健身的熱情和水平就夠了。”回到西沽公園,路少霞把從專業老師那兒學到的動作要領挨個教給球友,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健身的行列之中。 像路少霞這樣的業余選手,在本屆全運會19個群眾項目決賽里共有8000多人。而在他們身后,參與預賽海選的有7萬人之多,全運會為廣大體育愛好者提供了展示才華、實現夢想的平臺。在全運會賽場,各行各業的選手匯聚一堂;在冠軍領獎臺上,既有年僅10歲的小學生,也有54歲高齡的全運會老兵。這不僅在年齡跨度、職業維度、參與廣度上踐行了“全民全運”理念,更以比賽為杠桿撬動“全運惠民”在基層的傳播。 在全運會即將開幕之際,結束了群眾比賽的選手變回觀眾,但以往電視里遙遠的全運會比賽,因為自己的親身參與而大大拉近了距離。“我要上全運”活動熱度不減,當全運會放下身段,植根民間,從“陽春白雪”變得圈粉無數。正如專家所言,全運會敞開門才有影響力,接地氣才有生命力。 打破常規,傳統模式實現蛻變 站上冠軍領獎臺,亮閃閃的金牌掛在頸間,這樣的場景對干了30多年教練員的王曉而言,從來沒有經歷過。8月24日,第十三屆全運會射擊飛碟多向混合團體賽的頒獎現場,王曉作為北京射擊隊教練與兩名愛徒盛永鵬、李清念一起定格下頗具紀念意義的一幕。 “這是對我這么多年工作的鼓勵和肯定,其實一名運動員的成長,付出心血的不僅僅是教練員,還有團隊的其他人員,大家都付出了很多。”55歲的王曉激動不已。他當運動員時,最好成績是全國錦標賽亞軍,沒有拿到金牌的遺憾如今得到最好的彌補。 這樣有人情味的改革舉措,源自國家體育總局今年3月發布的《關于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實施教練員激勵政策的通知》。為前三名運動員的主管教練員同臺頒發獎牌,讓“幕后英雄”走到臺前分享榮光,爭金奪銀的全運會競技場,多了一份溫暖人心的力量。 競技體育依然是全運會的主線,改變以奧運和金牌為核心的單一評價模式,并不會折損體育健兒對于“更快、更高、更強”的追求。本屆全運會取消了金牌榜,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各地體育部門的政績意識,推動良性競爭。而打破參賽單位界限,鼓勵跨省合作、強強聯合,在提高全運會競技水平和觀賞性的同時,也為奧運備戰探索新路徑。 已經結束的第十三屆全運會游泳少年組比賽已然初見改革成效,不僅400多人的參賽規模在以往全國性比賽中非常少見,孩子們在比賽中展現出的不俗實力更令人振奮。國家體育總局游泳運動管理中心負責人表示,借助全運會改革的契機,下一步將打造針對青少年游泳選手的系列賽事及“精英計劃”,不漏掉一個天才運動員。以開放的心態夯實后備人才基礎,才能讓競技體育之路越走越寬廣。 超越賽時,全運效應持久獲益 為了組織本屆全運會的手球比賽,天津師范大學手球競委會主任助理田鑫已經“連軸轉”了幾個月。由于手球在國內普及度不高,籌備工作幾乎從零開始。“首先要給場館的所有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進行培訓,讓他們了解手球運動的起源、場地、器械和規則,這樣才能保證高效有質量的賽事服務工作。”田鑫說。 將全運會賽事放在高校校園,透露出主辦方的“小心機”。此前舉辦過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東亞運動會,已然為天津的多所高校留下了寶貴的場館資源。而此次全運會21個新建場館,依然有10個放在大學,賽后留給學生。全運會與大學嫁接,不只為場館賽后利用,更為營造體育氛圍。田鑫說,這次全校有3000多人報名當志愿者,很多學生對手球產生了興趣,希望借此機會在校園持續開展這項運動。 而“全運惠民”的熱度,天津百姓感受得最深。8月初,首批5萬張體育惠民卡正式投入使用,1000萬元體育引導資金直接注入,將惠民補貼直接發放給市民。“持卡可以在全市63家簽約健身館鍛煉,每年消費滿500元,就能享受財政補貼200元,還有額外優惠。”拿著“體惠卡”,愛打羽毛球的市民老曲直呼太劃算。 全運會四年一屆,每次短短十幾天。從賽時“熱鬧一陣”到賽后影響長遠,將體育嵌入城市發展與民生軌道,全運會改革的雄心可見一斑。“以大賽效應帶動全民健身的開展,讓老百姓得到實惠;推進健康中國戰略,讓新發展理念落地生根;弘揚體育精神,給城市注入正能量。”在天津市體育局局長李克敏看來,全運會將留給天津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 8月27日晚,第十三屆全運會的大幕將正式開啟,從海河起錨“逐夢遠航”。在未來13天里,以全運會為名,讓體育點亮每個人的心房。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27日 07 版) |
相關閱讀:
- [ 08-27]第十三屆全運會:全民全運 關注就是最大的支持
- [ 08-27]全運普惠全民 共迎健康中國
- [ 08-27]天津準備好了
- [ 08-27]天津全運會將正式拉開戰幕:孫楊獨戰7項 國球爭奪激烈
- [ 08-27]開體壇新局 譜全運新篇(社論)
- [ 08-27]全運會今晚在天津開幕 王哲林任福建代表團旗手
- [ 08-27]1/4決賽天津女排負北京 走下神壇無緣全運4連冠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