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政府尚需兜底 從泰達醫院的微觀案例看,沒有了編制,醫務人員就應通過向社會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來獲得收入。醫術高明、服務到位的醫院自然會獲得更多的收入。與此同時,剝開了編制的束縛更有利于人才流動,有進有出,公立醫院都不再擁有“鐵飯碗”的優勢,編制也不再是阻礙人才流動的障礙。 不過,公立醫院取消事業編是否就意味著要靠創收來支付轉制成本、人工成本?醫療費用大增,最終的負擔還是會轉移至普通老百姓身上嗎?這成為社會各界對于取消編制改革最大的擔憂。 從已有的改革藍圖中提出的“不納入編制管理”看,業內更認同取消事業單位編制,但保留事業單位性質。這主要是考慮到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場化,還要由財政進行差額撥款。 其實,泰達醫院的改革也離不開政府的兜底支持。天津開發區在先期為泰達醫院采購核磁共振等大型醫療設備外,每年還給予撥款,這也是泰達醫院在取消事業編后依然能確保公立性的前提。陸蕓表示,這部分撥款主要用于人員社保支出,事業編改企業聘任人員退休養老金的差額,經測算也從撥款中支出為個人補齊,這為改革破除障礙提供了最關鍵保障。 “取消事業編不意味著政府不做任何投入。”申長虹認為,公立醫院還有公益性的重要社會職能,只有地方政府做好兜底保障,改革才有可能真正推廣。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也曾公開表示,取消事業編后不應將醫院完全推向市場,政府通過保障解除醫院及醫務人員后顧之憂,才不會加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至于財政投入的具體方式,有一種觀點認為,財政收入投入醫保即可,醫院通過掙取醫保費來獲得支持。中國社科院相關專家建議,取消編制以后,國家的財政補貼應該還會有,只是不再按照人頭發放,而是按照需要和政府購買服務原則投入。“財政投入不應該和人員編制掛鉤,更不能成為一種財政養人的制度。”專家強調。 陸蕓還強調,取消事業編與醫院去行政化必須配套推進,給醫院發展充分自主權。在過去幾年里,落實公立醫院獨立法人地位,建立職業管理人制度,并將全面取消與人員編制掛鉤的醫院財政補助核算方式,從而推動公立醫院管理方式向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轉變已有一系列探索。現在的關鍵是真正將這些探索落到實處。 只是單純取消事業編無關痛癢,最關鍵的是要建立配套制度,給予醫院充分自主權。干部任免、人力資源、財政撥款及基本業務等權力應下放給公立醫院,避免其陷入疲于應付檢查、調研和審批的工作模式,同時不再設置相應的機構與人員用于處理相關事務。 “總是在一個大框架下事事打報告、等審批是不可能快速發展的。”她建議,取消事業編、去行政化、與院長法人治理機制三者環環相扣,共同推進,這樣才能避免改革的形式大于內容。 減少政府對醫院發展的行政干預也很有必要。一些行業人士及專家呼吁,公立醫院要進一步減少行政化氛圍,減少將不懂醫術的行政領導派往醫院擔任院長、副院長職務。提倡醫療專家型院長,院長大部分精力應放在醫療上。申長虹認為,在紀檢部門的配合下,醫院實行院長負責制能夠確保管理的公開、透明。 ■背景資料 事業編制都有啥福利 待遇差別是核心。“編制”是各級財政部門擬定財政預算和核撥經費的主要依據。事業編制經費來源一般由國家事業費開支,只有在機構編制部門審核同意設置的機構和核批的編制范圍內,財政部門才能列入政府預算范圍并核撥經費。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在編的事業單位人員中,保守估計超過400萬人為醫院工作人員。如果編制創新改革啟動,動的將是這數百萬人的直接利益。 “納入編制就意味著吃上‘公家飯’,不但旱澇保收,而且在醫療機構再加上其他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北京一家公立醫院負責人透露,在東部發達地區,醫院事業編職工月入過萬元并不稀奇。相比之下,同一家醫院同一崗位的聘用制人員可能每個月只能拿五六千元的固定工資,同崗不同酬,難以起到激勵作用。 相關福利也千差萬別。在事業單位,有沒有事業編制,醫保、養老、公積金等社保也會有很大差別。與此同時,職稱評定、學術地位、職務晉升也會帶來很大影響。 事業編制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一種產物,已經在公立醫院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鐵飯碗”思想。我國衛生事業單位編制標準的制定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編制”已限制了政府財政撥款,導致公立醫院內醫務人員收入呈現“二元結構”。“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帶來的“雙軌制”讓內部矛盾日益激化。 |
相關閱讀:
- [ 08-29]廈門職稱改革邁出實質步伐 實地考察員工能力
- [ 08-28]司法考試改革將引發哪些法律職業資格變化?
- [ 08-28]中國有變化,“改革在身邊”喊你來參賽啦!
- [ 08-28]第三方報告顯示:營改增基本實現預期改革目標
- [ 08-28]牢牢把握群團改革正確方向 努力開創黨的群團工作新局面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