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廬,綠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智能回收 源頭分類更精準 在桐廬,受追捧的不僅僅是有機肥。原先人們隨意丟棄的紙箱塑料瓶,還有電池等有害垃圾,如今都有了回收利用的好去處。 夏秋之際,舊縣街道西武山村夏灣里自然村不見蚊蠅,清風習習。經營小店的柴玉萍開玩笑說,牙膏、料酒等生活用品的生意都被“雞毛換糖”“搶”去了。 早年的“雞毛換糖”,是指有人挑著貨擔,搖著撥浪鼓,邊走邊喊“雞毛換糖”嘞,這時,誰家有雞毛、鴨毛,就拿出來跟他換糖??刹裼衿颊f的“雞毛換糖”,是一個店名,“店小二”是村干部,村民可將自己家里或者路上撿來的垃圾,到“雞毛換糖”店換取生活用品。 “50只塑料袋兌換雞精一包,20個塑料瓶兌換牙膏一支,10節舊電池兌換醬油一包……”西武山村婦聯主席陳彩霞介紹,兌換時間為每月的10日、20日和30日上午8時至10時。而兌換得來的可回收垃圾,則送到廢品回收站,實現廢棄資源的再次利用。 “雞毛換糖”店與柴玉萍的家只有不到百米遠,每個月的三個兌換日,柴玉萍幾乎從未缺席。柴玉萍家中有個專門堆放廢品的小屋,酒瓶、塑料瓶、塑料袋,分門別類,擺放整齊?!皬U品變用品,左鄰右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更高了。” 如今,大大小小的兌換超市散落在桐廬鄉間,橫村鎮的陽山畈村和雙溪村也建立起垃圾分類積分獎勵,積到10分,可以換牙膏、肥皂之類的生活用品,村民從垃圾分類中得到肯定和快樂。 以前是被動分類,現在是主動分類。莪山鄉中門村婦聯主席姚愛芳經常被村民的問題難?。骸坝绕涫且坏焦潙c時節,村民都來問我,這個該怎么扔,那個該怎么扔。”姚愛芳說,比如端午節時,吃完了粽子,村民拿著粽葉和粽繩來問。姚愛芳請教環保專家后告訴村民粽葉扔進藍色垃圾桶,粽繩扔進黃色垃圾桶。 富春江鎮采用智能生態垃圾分類系統,將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做得更為細致。在已經建成的黃坡嶺社區智能投放點上,生活垃圾被分為四種: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居民來到垃圾投放點后,把分好類的生活垃圾放到對應有稱重功能的平臺上,刷一下市民卡或身份證。聽到“滴”一聲的提示音之后,這袋垃圾就投放成功了。 每一次投放垃圾,系統會記錄投放人的身份信息、投放時間、垃圾類別和重量,以及所換取的積分。在后續建設的“生態微站”購物就能享受優惠。據了解,富春江鎮將建設30個投放點以及5個“生態微站”。 行走在桐廬鄉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整齊擺放著兩只垃圾桶,藍色垃圾桶用來裝可爛的垃圾,黃色垃圾桶用來裝不可爛的垃圾。在桐廬,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學齡孩童,都能將生活垃圾準確地分類投放。 目前,桐廬全縣11萬戶共32.3萬農村人口全部參與垃圾分類,源頭分類正確率基本穩定在85%左右。 桐廬鄉村的兩只分類垃圾桶。 綠色生活 引領鄉村新風尚 瀟灑桐廬郡,詩畫般的景致,自帶光芒。生活在其間的人們,用他們的綠色生活方式,裝點鄉村更加迷人。 中門村村民雷樟珠的一天是從垃圾分類開始的。早晨6時30分,雷樟珠開始為全家準備早飯,玉米須和玉米皮丟進藍色垃圾袋,綁青菜的紅繩丟進黃色垃圾袋。6時50分,雷樟珠提著兩只垃圾袋出門了,放在固定的投放點后,騎著電瓶車去村外上班。下午5時,雷樟珠下班回家,取回的快遞盒,她都細心收好,用膠帶拼接后,做成矮柜和儲物柜。 中門村分發給每家每戶的垃圾袋,都有固定編號,下午5時至次日7時之間定點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池。自從有了自己的專屬垃圾袋,雷樟珠家的垃圾漸漸少下來,“哪些垃圾還能變廢為寶”成為她習慣性的想法。 西武山村,位于桐廬縣城邊城郊接合部,常住人口1000余人,本地人口僅有243人。外來人口多,中小企業多,因此被貼上“臟亂差”的標簽。 逆襲發生在2016年底,西武山村在全縣183個行政村中脫穎而出,成為2016年“清潔桐廬”三個示范村之一,后進生一躍成為模范生。 變化在村莊悄然上演,陳彩霞卻能清晰感受到。去年,火鉗、手套是陳彩霞隨身之物,走到哪里就戴上手套,拿起火鉗查看下垃圾分類桶;今年,這兩樣法寶,陳彩霞已經不記得遺忘在哪里,“村民們垃圾分類做得已經很好了?!?/p> 隨著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化利用深入人心,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升華。在西武山村,在城市里看到的舊衣回收“大熊貓”也擺在了“雞毛換糖”店的門口,村民們將閑置的衣服投入其中,破舊的衣物則剪裁成袖套、拖把等。 在空酒壇上描畫幾筆,酒壇變成別致的花盆;喝過的飲料瓶,用剪刀剪出造型,成為實用的煙灰缸;破舊的暖瓶塑料殼種上多肉植物……桐廬鄉村轉角,你總能與這樣慧心妙手的廢棄物再利用不期而遇。 垃圾資源化利用讓農民的生產方式添上一抹綠色。青山秀水、民族風情讓莪山畬族鄉漸被游人熟悉。村民借機發展高山蔬菜和水果種植,施用垃圾有機肥的原生態農特產品備受城里人喜愛。即使在盛夏西瓜大量上市的季節,戴家山村賣到3元一斤的西瓜仍然供不應求。 垃圾分類、污水處理讓農村的環境變美,人們也愈加珍惜美麗環境的來之不易。富春江鎮副鎮長嚴偉分享了前幾天發生在村里的故事:一戶村民想要做民宿生意,原先已經拋荒的毛竹林,又去整理起來。村民說:“以后毛竹不砍了,樹也不砍了,給山留下這綠色?!?/p> 嚴偉說:“現在的體會是,金山銀山也買不到綠水青山。”鄉村游如火如荼發展的桐廬,早已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舊觀念,匯聚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