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艾爾瑪”橫掃加勒比后直沖佛羅里達,“何塞”(Jose)和“凱蒂亞”(Katia)仿佛也不甘示弱。過去這幾天,三大颶風在大西洋一起發飆。 艾爾瑪的強度令專家震驚,185英里的時速保持了33個小時以上,使其成為有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威力最大的颶風。 回顧8日,“何塞”被升級為4級颶風,以每小時140多英里的速度、踏著“艾爾瑪”的足跡吹向那些剛剛遭受重創的地區。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HC)稱何塞"極度危險",圣巴斯和圣馬丁發布預警。 第三個颶風凱蒂亞8日晚在墨西哥東部登陸。凱蒂亞在9日被降格為一級熱帶風暴,但是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仍然警告,它可能會帶來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泥石流等威脅生命安全"的災害,特別是在山區。墨西哥該地區還剛剛遭受本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地震。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颶風“哈維”剛剛施威兩星期之后。哈維是得克薩斯州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經歷的強度最大的颶風,造成極大破壞。 科羅拉多大學研究學者菲利普發推特說,"同時可見三個時速超過90英里的大西洋颶風,這是有記錄以來的第四次。"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資料,上一次大西洋同時出現三個颶風是在2010年,它們分別為伊戈爾(Igor)、朱麗亞(Julia)和卡爾(Karl)。 但那一次朱麗亞并沒有登陸的威脅,所以北美地區并未發布她的颶風警告。今年這回是第一次預警三大颶風可能同時登陸。 目前許多科學家都在思索的一個問題是,這樣頻繁、這樣極端的颶風正常嗎?有無特殊原因? 污染降低? 颶風的生成需要溫暖的水域、潮濕的大氣等元素。 過去一些年,不少人懷疑極端氣候現象的頻發與污染導致全球變暖有關,不過,卻有一種觀點認為,颶風的增加或許與空氣污染源減少有關。 威斯康辛大學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颶風專家吉姆說,大西洋颶風季節受許多復雜因素影響,包括大規模洋流、空氣污染—因為這通常會導致海水溫度降低、以及氣候變化。 普林斯頓大學環境研究所的地理學教授介紹,自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大西洋進入"活躍期"。2013年到2016年相對平靜,1960、70、80年代颶風也不多見。 他說,圍繞颶風周期變化的原因科學界還存在爭論,但有人認為,二戰后工業污染急劇增加,或許導致更多顆粒阻擋太陽輻射,幫助海洋降了溫。從而讓颶風形成所需要的熱量和濕度條件難以產生。他表示:"污染減少了颶風活動。" 進入1980年代,由于實施清潔空氣法案等法規,污染減輕,陽光直射海面增強,導致海水升溫,給風暴添了柴。 該地理學教授說,目前科學家之間爭論的焦點是,對颶風的變化哪一個因素起的作用更大:洋流的變化還是污染的降低。兩者都可以找到證據,但是下結論的數據不足,"我們不知道周期會持續多長,我們缺乏歷史性數據。" 氣候變暖 ? 賓州大學氣候學家邁克則肯定,現在災難性颶風的增多絕非巧合。 他說,過去幾年,全球海洋表面溫度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同期出現以峰值風速保持時間來計算強度最大的颶風,不僅在南半球,也在北半球;不僅在太平洋,現在也在大西洋。"氣候變化的沖擊不再是溫柔的。我們正在目睹它實時發飆。悲哀的是,過去幾個星期就出現活生生的證據。" 厄爾尼諾? 邁阿密NBC電視網氣象部主任約翰表示,今年這樣的颶風發作頻率確實不常見,或許只是"偶發"現象,但其它因素也有一定影響。 他說,今年沒有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一般會增加太平洋風暴發生的頻率,但是會減少大西洋的。此外,厄爾尼諾導致暖氣流升到大氣表層,"蓋住了風暴的風頭",阻止颶風具備艾爾瑪這樣的威力。 他也認為氣候變化對颶風有影響。他說,全球變暖絕大部分由海洋擔當。 "而海洋的溫度很關鍵。溫度越高,蒸發越多,濕度越大,"而"濕度是颶風的營養劑"、 盡管氣象學家對氣候變暖是否影響颶風的生成頻率尚無共識,但根據他介紹,普遍認為,"氣溫升高后,颶風會更少、但威力會更大。" 換句話說,全球變暖并不一定導致更多颶風的生成,但會加大其強度。 大驚小怪?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三大颶風同時生成沒什么大驚小怪的。"氣象公司全球預報中心"的卡德納斯提醒,過往數據和觀測無法證明近來威力更大的颶風更加頻繁。 他說,根據國家颶風中心的歷史記錄,(大西洋中)同時有三個活躍颶風的現象確實罕見,但算不上特別罕見: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 卡德納斯還指出,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記住的一點是,在衛星成像技術出現之前,根本無法確切知道海洋上到底生成了多少颶風。 |
相關閱讀:
- [ 09-11]颶風“艾爾瑪”降臨“空城”邁阿密
- [ 09-11]颶風“艾爾瑪”登陸美國佛羅里達
- [ 09-11]“艾爾瑪”暫未登陸佛州 “魔獸級”威力先到
- [ 09-11]颶風“艾爾瑪”登陸美國佛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