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測頭,不僅能設定加工基準,還具有在線測量功能,孫長勝在實時測量工件的加工精度。 封曉東攝影 踏實、勤懇、敬業(yè)、鉆研,一路競賽打拼展露拳腳,短短七年時間里,從門外漢到全國技術能手、從機床前走上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從學徒成長為年輕的師傅,年輕的他早已成為90后數(shù)控技能人才團隊的領軍人物,他就是80后航天巧匠孫長勝,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數(shù)控操作手。作為飛航導彈動力裝置承制單位的一線骨干,建軍90年氣勢磅礴的沙場閱兵背后,更有他和更年輕一代航天人為國鑄劍礪心的堅強守候。 結緣航天 當年的高考失利讓孫長勝深刻體會到“人生沒有捷徑可走”,痛定思痛,重新為自己定位,從影視編導專業(yè)轉學數(shù)控加工技術。四年中暗下決心要學出個門道來,學習期間拿到了全部一等獎學金。 2008年10月29日,憑借出色的專業(yè)成績孫長勝來到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數(shù)控車間,從此邁進航天的大門。 讓90后伙伴崇拜的“突擊隊長” 工作中,樂觀熱情的孫長勝帶領他的90后年輕團隊,在新機床調試和新產品加工領域一路披荊斬棘,屢次獲獎的經(jīng)歷更是贏得了同伴的贊許和尊敬。一次復雜產品的首次生產試制,任務量和節(jié)點要求都史無前例。 為了保證任務進度孫長勝帶領大家從優(yōu)化加工工藝和延長工作時間兩方面入手默默擔下責任。隊員沒有產品加工經(jīng)驗,孫長勝就逐個程序步驟講解。為了爭取時間,他在車間連軸轉了三天兩夜,72個小時沒合眼,直到首件產品交檢合格才回家休息。就這樣兩臺機床分工序流水線加工,24小時連軸轉,操作者兩班倒,連續(xù)工作了整整30天,零差錯的完成了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代表航天人站上最高領獎臺 在總決賽封閉訓練的一個月里,他每天5點起床直到深夜,一天下來站十幾個小時,小腿都是腫的。系上護腰慢步挪到機床前,看著別人爭分奪秒訓練,行動不便的孫長勝心急如焚——此時距離全國技能大賽決賽只有兩天,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引起腰傷復發(fā)。 “當時最怕的就是無法上場比賽,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是多年來從事航天工作的磨練支撐我走到最后,特別自豪我是航天一兵。”回憶起比賽場景他笑著說到。淘汰賽是非常殘酷的,4晉3的比賽中,長勝的手指被劃破流血,為了趕時間就用大拇指捏住,單手操作。之后便一鼓作氣獲得第五屆全國職工職業(yè)技能大賽第三名,成為該領域當之無愧的“大國工匠”。 創(chuàng)新與傳承 作為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1所“錢衛(wèi)忠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成員,通過大師工作室的平臺,孫長勝也承擔起新職工的技能培養(yǎng)工作,將自己在工作中積累的技術和經(jīng)驗,分享給大家。先后培養(yǎng)出10余名生產一線骨干,帶動了數(shù)控加工專業(yè)技術領域水平的整體提高。近幾年,面對新設備調試和新產品的多重壓力,孫長勝帶領他的團隊從未止步,勤懇鉆研,一次次突擊在前,拼出了一條數(shù)控加工的創(chuàng)新之路。(劉一丹/文封曉東/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