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緊被“熱詞”包裝的網絡傳銷 傳統的傳銷騙術正在升級迭代。據媒體報道,近年來,在“拉人頭”、嚴密控制人身自由、強制洗腦等傳統手段之外,傳銷開始借助網絡實現信息化,與非法集資、詐騙等交織,犯罪活動變得復雜化,傳銷人員結構變得高學歷、年輕化,涉及金額巨大,發現和查處的難度增加,需要引起相關部門警惕。 傳銷搭上互聯網的快車一路狂奔,這樣的現象令人錯愕,卻并非難以理解。畢竟,互聯網只是一個通道和工具。此前曝光的李文星案中,許多被騙到傳銷窩點接受洗腦的年輕人均是因網絡虛假招聘中招。這表明,新技術、新模式等并非單一指向,也可以被人拿來作惡,如果拿電子商務、共享經濟、大數據等熱詞包裝,則更有迷惑性。 以警方此前查處的“善心匯”案為例,據披露,2016年5月以來,犯罪嫌疑人張天明等人通過“深圳市善心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高收益為誘惑,通過微博、微信等互聯網渠道進行宣傳,大肆發展“會員”開展傳銷活動,騙取巨額財物,“布施”金額數百億元,發展“會員”500多萬名,分布在全國31個省區市。 前兩天,陜西西安警方也端掉了一個網絡傳銷團伙。調查發現,從今年3月至8月初,參與該傳銷活動的人員有3000余人,非法獲利8000余萬元。這個傳銷組織以高科技為誘餌,詐騙活動均在網上進行,公司董事長、總裁和財務、技術、推廣等骨干是清一色的80后,絕大多數具有計算機、金融、工商管理等本科學歷。 傳銷陣地轉移,也給各地、各部門打擊傳銷帶來困難。一個地方或許可以通過“地毯式”執法,將那些隱秘的窩點鏟除,然而,活躍于網上的傳銷組織卻難以根除。 當前,有關部門在嚴厲打擊傳統傳銷組織的同時,也應該高度重視肅清網絡環境,逐步將懲治的重點轉移到網絡上來。一方面,加強對種種網絡傳銷新模式的甄別、跟蹤,警惕傳銷組織者以網絡為陣地拉人騙錢,特別是對于那些公眾尚缺乏經驗認知的新生事物,不妨采取建檔追蹤的笨辦法。另一方面,也要結合對非法集資等的打擊,展開綜合治理。這就涉及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只要管住了錢,總會揪住傳銷詐騙的“狐貍尾巴”。此外,要對公眾加強教育引導,教育部門、大學等要有針對性地提醒大學生,任何創業都要以增加社會的價值為依歸,一夜暴富不可信。 魔高一尺,當然要道高一丈。事實上,盡管網絡傳銷花樣百出、行蹤不定,但總是有跡可循的。只要真正重視起來,線上線下、部門地方一體周知、守土有責,機變百出的網絡傳銷最終都將無處遁形。(作者:胡印斌) |
相關閱讀:
- [ 09-01]專題熱詞:韓國民眾反對“薩德”|颶風“艾爾瑪”
- [ 08-19]熱詞:治國理政研討會 各界對廈門會晤充滿期待
- [ 08-01]【熱詞】電影分眾化:從看不到,到愛看什么看什么
- [ 07-06]熱詞透析36次中央深改組會議(砥礪奮進的5年)
- [ 06-22]5年交出近300份問題清單 回顧中央巡視“熱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