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用“互聯網 ”激活非遺傳承發展生命力
2017-09-16 11:48:03??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周冬 周冬 |
分享到:
|
多舉措推進非遺活態傳承,助力文旅產業繁榮發展、樂民惠民 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推進,社會參與的熱情不斷提高,非遺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并與現代社會其他領域有機結合、良性互動,形成“非遺旅游”“非遺 扶貧”“非遺 特色小鎮”“非遺 城市形象”等,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文化使命。 今年3月底,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新疆大學蒙古族刺繡培訓班開班。這是新疆大學針對非遺傳承人群舉行的第三期培訓班。蒙古族刺繡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為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傳承創新能力,新疆大學聘請多位歷史文化學者、民俗研究專家、文藝評論家、國家和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人、設計師為培訓班授課。 “蒙古族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開設蒙古族刺繡培訓班一方面能夠挖掘、保護和傳承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可以開發蒙古族刺繡的市場價值,讓更多蒙古族刺繡藝術家和從業者脫貧致富,這也是非遺傳承的目的所在。”新疆大學蒙古族刺繡培訓首席專家策·巴圖教授這樣說。 西藏的高原實景劇《江孜印跡》再現“英雄城”抗英場景。該劇的排演不僅讓多項非遺活態傳承,也推動解決當地群眾就業問題。(李政葳/攝) 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這一典型做法類似,貴州在非遺保護助力精準扶貧方面同樣值得一提。近年來,貴州省文化廳提出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貧”和“文化富民、文化勵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的工作思路。其中,非遺保護助力文化扶貧成為以大文化助推扶貧戰略的重點和亮點。統計顯示,2016年貴州省培訓總人數達到23931人,總產值超過10億元,全省研培學員創業達200多家,帶動就業50余萬人。以黔東南州為例,優秀學員返回當地培訓新的學員帶動就業人數8992人,每家企業平均帶動就業人數約47人,實現帶動就業人員年人均收入2.18萬元。 除了以傳統工藝為重點實施好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外,文化部還支持具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高校和機構到非遺項目所在地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探索振興傳統工藝的有效措施。截止2017年7月,文化部支持雅昌文化集團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哈密設立了傳統工藝工作站,蘇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在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木真了時裝公司在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地設立了傳統工藝工作站等。 可喜的是,如今駐哈密、湘西、雷山工作站的企業已會同當地手工藝人開發出數百款運用當地民族元素的新產品。隨著訂單的進來帶動手工藝人收入的增加,這些地方傳統工藝的傳承隊伍擴大了,年輕人開始加入進來。一些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也在增加收入、擴大就業中得到新的復興。 不僅可以助力脫貧攻堅,非遺保護與活態傳承也在不斷充實教育領域。以蘇州為例,近十年來,當地大力開展“非遺進校園”,僅6個城區就有53所中小學校設有55項非遺課程。另外,蘇州有關方面還意識到,校本教材是非遺進校園的載體和依托,也是非遺進校園活動可持續開展的有效保障。因此,蘇州市很多縣區或統一編制或由轄區內學校編制了非遺教材,比如,常熟市編制了評彈、謎語、錫劇、山歌和古琴等教材,太倉市編制了江南絲竹和滾燈等教材,姑蘇區編制了昆曲、竹刻等教材。 網絡直播、手機游戲、移動應用精彩紛呈,互聯網為非遺保護插上翅膀 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媒介日新月異,創新內容和形式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還提出,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等具體項目。 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51億,手機網民規模達 7.24 億,占中國總人口數量的一半以上。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 5.65 億,手機視頻用戶規模為 5.25 億,網絡直播用戶共 3.43 億,真人秀直播用戶規模達到 1.73億,網絡視頻和網絡直播已成為網絡內容生產和傳播的重要載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是傳承,而手游在中國年輕人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技項目第四代繼承人方浩然說。今年以來,蘇繡、油紙傘、惠山泥人、口技、以及四川巴中皮影戲等紛紛出現于騰訊手游《尋仙》中,引發新一輪關注。張浩然認為,互聯網對于傳統文化的推廣作用并不僅僅在于宣傳,同時也在于促進傳統文化與社會大眾的相互溝通。 網友在這頭、非遺在那頭,通過網絡直播形式讓數以萬計的網民與精彩繽紛的非遺“面對面”。今年5月31日開始,光明網、斗魚直播團隊走入湖北、安徽、浙江等14個省份,深入非遺文化發源地,走訪國家級省級非遺技藝傳承人,推出移動直播30多場,向網友展示了包括南京云錦、龍泉青瓷、古琴藝術在內的多項世界級非遺項目,直播總覆蓋觀看人數近3000萬。另外,以移動直播為切入口,光明日報、光明網還進行了以“致·非遺敬·匠心”為主題的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有效傳播覆蓋用戶量達1.73億人次。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拾翠”“妙趣剪紙”“東家”“手工客”“哇陶”“慢藝手工匯”等手工藝類移動應用雨后春筍般出現。用戶打開手機應用,在購買手工藝品的同時,還能通過圖片、視頻了解匠人與這個行當背后的故事,品味手工藝人如何一針一線、一刀一刻地制作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新媒體對于提升垂直領域用戶黏性具有重要作用,這樣既保護了瀕臨失傳的傳統老手藝,也發掘了個性化、生活化、有歷史感的年輕匠人作品,為作品帶來更大的經濟價值空間。” 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東家”聯合創始人趙普說。 網絡直播、手機APP、網絡游戲……如今,傳播技術、傳播方式和受眾獲取信息的習慣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形式已經成為非遺文化的重要載體。怎樣巧妙借助新媒體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賦能?如何以年輕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走近網民、吸引網民、感染網民,帶動非遺“活”起來?種種話題都成了人們思考的焦點。 另外,不斷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展示,也是推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舉措。“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媒體主題活動啟動后,在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里,來自近百家中央新聞網站、地方新聞網站和商業網站,以及部分文化領域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200多名編輯記者,將分赴貴州、山西、福建、湖北等省份,通過實地采訪、親身體驗,深入報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生動呈現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刻體悟中華民族旺盛的文化創造力和生命力,通過不斷融通多媒體資源在網上充分展現“非遺”之美。 如今,“互聯網+文化”已經進入文化建設的戰略層面,也成了未來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互聯網+非遺”無論從大背景、大前提和大趨勢,還是從文化實踐層面來看,都將大有可為。未來,伴隨各項新政策落地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非遺必將在網絡平臺上扎下堅實根基、開出更加鮮艷花朵、結出更加豐碩果實。 |
相關閱讀:
- [ 09-15]“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在京啟動
- [ 09-15]劉奇葆: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營造濃厚熱烈氛圍
- [ 09-15]【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人民軍隊的制勝之本力量之源
- [ 09-15]【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 [ 09-15]“喜迎十九大”工作成就篇——五年來,我們職工在平凡的崗位上,敬業奉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