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清水北上了,一切辛苦都值了!” 記者 魏夢佳 “以前在南水北調施工,真是歷盡了千難萬險。這次回訪,看到‘南水’已經成了沿線城市發展和老百姓的生活依賴,我們當年的辛苦付出終于開花結果,心里非常自豪!我感到所有一切都值了!”全國勞動模范、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項目經理陳建國深情地說。 這位消瘦質樸的年輕人,是我國南水北調工程數十萬建設者的杰出代表。他所負責的施工標段開工晚、地質條件復雜,卻最終成為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的標桿。由于工期緊、任務重,他無法侍奉病榻上的母親,甚至沒能見上母親最后一面。一渠清流北上的背后,有他的光榮與夢想,也有他無法愈合的傷痛。 近日,作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者代表之一,陳建國與其他20多位一線建設者受邀參加由國務院南水北調辦舉辦的回訪考察活動,深入南水北調關鍵性工程現場,也終于來到他做夢都想來看看的中線工程“送水”的終端——北京團城湖。 看著團城湖明渠中從南方奔涌而來的清澈江水,這位水利人感慨萬千。“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給我的人生打下了深深烙印,我對它傾注了全部感情,現在工程已實實在在地發揮著綜合效益,我們的辛苦也有了回報,特別欣慰!” 路明旭,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項目副經理。大學畢業15年的他,有10年都在南水北調建設中度過。在參與“世界第一渡槽”南水北調中線沙河渡槽的建設時,他和同事們不眠不休,不斷試驗、摸索,確保建設質量安全,就連他的兒子也是在工地上出生。 “我見證了孩子成長,也見證了沙河渡槽工程的茁壯成長。”回首當初,這個38歲、皮膚黝黑的年輕人有些哽咽,“現在中線工程通水已近3年,沙河渡槽滴水不漏,我為工程的建設成功感到非常自豪!當年大家所付出的辛酸,那一個個不眠之夜,都是值得的!” 這次回訪考察,也讓路明旭對南水北調工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南水北調工程不是我當初想象的單純用沙子、鋼筋、把圖紙變成實物的建筑工程,而是一個與歷史、文化、自然相結合的生態工程,更是一個長久的民生工程。這樣一個世紀工程,我能參與其中,感到很榮幸。” 在北京密云水庫參觀途中,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三分局黨委書記高海成向記者細數他與南水北調的緣分。從2003年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的滹沱河倒虹吸工程開建,到2013年中線穿黃工程的穿黃退水洞工程貫通,11年的征戰歷程讓他記憶猶新。 “現在回想,當初的建設真不容易,特別是穿黃工程建設。如何在黃河周邊軟土富水條件下建造地下隧洞是世界級難題。我們花了整整6年時間,其間的艱難和困苦,只有經歷者才能體會。”高海成回憶。 他說,在工程建設中,最對不起的是家人,但讓他最自豪的是,現在每年春節回到家鄉三門峽,家里一來客人,他就用渠道里打來的水泡上一杯茶,“我告訴他們,這是我們南水北調通的水,大家喝一口,一定是甜的。” “南水北調一生情”,從此都是南水北調人。南水北調工程不僅潤澤了北方大地,也成為全國水利人的“最高殿堂”。數以萬計的水利建設者們在這里淬煉成才,他們因南水北調而結緣,也以南水北調的精神和技術經驗,為國家建設續寫華章。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鄂竟平15日在與建設者們座談時感慨,南水北調工程“來之不易”。工程建成通水后,我國已有近1億人喝上了長江水,改善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監理工程師王慶新告訴記者,參與這項工程讓他感觸最深的就是“沒有國家的強大,就沒有南水北調”。“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人了解南水北調工程從修建到今天運行的艱辛,能在用好水的同時也加大節水,這就是對我們建設者最好的支持。” |
相關閱讀:
- [ 09-14]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輸水96億方惠及逾5000萬人
- [ 09-12]河北劃定南水北調工程水源保護區
- [ 12-13]汩汩南水 解渴北方:南水北調通水兩年 惠及8700萬人
- [ 11-21]山東今冬繼續啟動"南水北調"應急調水 確保膠東供水
- [ 11-15]國務院南水北調辦考察組到我縣調研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