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帶動養老產業發展成趨勢 專家:盡快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應對老齡化 日前,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健康養老研究中心與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養老分會共同舉辦的首屆健康老齡化高峰論壇上,專家認為,應盡快實施以健康為中心,以健康物聯網為基礎的老年健康系統工程。同時,盡快探索建立失能老人長期照護的體制機制。 官方2015年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22億,占總人口的16.5%。老年人健康狀態普遍脆弱,慢性病發病率高,社會醫療成本增加。同時,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人口增加快,老年撫養比攀升,老齡化先于工業化并與家庭小型化相伴隨。老年人失能殘障發病率高,生活質量低下,社會醫療成本增加。 對此,第十一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原主任、原衛生部部長高強認為,應對老齡化不能離開中國的國情,也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模式。政府要對基本養老與基本醫療給予保障;在高端養老與醫療領域,一定要適應市場需求。全面推行高端養老設施,會脫離中國的國情會難以為繼。他建議,應逐步延長退休年齡,積極完善彈性退休政策,并及時調整相關法律政策。 專家指出,老年人健康狀態普遍脆弱,慢性病發病率高,社會醫療成本增加。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老年人出現了營養、健康照護、康復等各方面問題,老年人健康服務模式也應從醫院治療模式向健康維護模式和醫養結合模式轉變。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俞夢孫建議,應盡快實施以健康為中心,以健康物聯網為基礎的老年健康系統工程。“這不僅有利于國家老年事業發展,而且可以降低老年人的開支,充分發揮老年人功能?!?/p> 俞夢孫認為,實施健康系統工程要從改變老年人觀念開始。一是建立“健康的主人是自己”的觀念,要在精神層面上樹立積極主動的健康觀;二是適當組織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與社會工作;三是積極引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首先引導他們從恢復健康開始。 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會長王東進也認為,推進健康老齡化進程,要把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生活素養水平放在首位,要優化保障,發展健康產業,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未來5-10年,隨著消費結構升級、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健康產業將成為我國增速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的產業之一,并呈現出三大趨勢:一是健康需求全面快速增長成為消費結構升級的突出亮點;二是健康產業正從醫療服務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產業,并將超過醫療產業;三是社會資本將成為健康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遲福林認為,我國健康產業發展滯后主要是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供給與需求、投資與消費、人才結構等結構性失衡。為此建議,一是加快健康服務業市場開放;二是實現健康職業教育市場的全面開放;三是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作為發展健康產業的重大舉措;四是加快完善健康產業的市場監管體系。 此外,參會專家普遍認為,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適當降低參保人長期護理負擔的重要措施。據了解,目前,日本、荷蘭、德國、以色列、韓國等已經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社會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美國等則發展了長期護理的商業保險模式。 人社部此前表示,將探索為長期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提供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力爭在2020年之前,基本形成適應我國社會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框架。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唐鈞建議,應盡快探索建立失能老人長期照護的體制機制,一是把資金補償手段和服務保障手段融為一體、統籌考慮;二是建立以社會保險為主,商業保險、政府補貼、社會救助、公益慈善為輔的資金籌集模式;三是應積極倡導“中檔設施、小型適用,專業水準、優質服務,融入社區、惠至居家”的服務;四是加強人社部、民政部、衛計委和財政部等部門的協調配合。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指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應盡快實現優惠政策平等化、服務能力建設均衡化、服務內容全面化和對接無縫化、補貼機制差異化及人才建設標準化。對機構養老服務而言,一是要推動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提升行業發展效率;二是加快護理型養老機構發展,解決老年群體的剛需;三是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大力發展民辦機構;四是加強標準建設和監督管理,推動市場良性競爭;五是加強管理和服務團隊建設,壯大從業人員隊伍。 |
相關閱讀:
- [ 09-15]林寶金調研養老工作:補齊養老事業短板 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 [ 09-14]結合應急救護與養老助老 龍文加大應急救護知識培訓
- [ 09-14]南平市養老事業補短板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松溪召開
- [ 09-14]多層次服務共筑養老享老樂園
- [ 09-11]商業養老保險在養老保障和服務實體經濟中大有作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