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者經常感嘆,保護古村落甚至比保護故宮還難。不僅因為古村落的保護涉及建筑、文化、經濟、社會、觀念等方方面面,也不僅因為人力、智力、財力資源匱乏,更是因為在“過度商業化”和“文化空心化”的雙重擠壓下,古村落失去了“煙火氣”的滋養,一些原有的特質文化已經在走向消亡?! ?/p> 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各地的保護方向往往更加重視有形建筑的修繕保護,而忽略了對無形的傳統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在這樣的保護認識與理念下,傳統村落將可能變成一個個沒有文化靈魂的建筑 “標本”?! ?/p> 古村落保護問題歸根到底是文化延續出現了斷裂,不少 “文化遺產”正在變成 “文化遺憾”。不少“保護”的傳統村落,傳統的、充滿人文關懷和民族智慧的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被無度地商業化,傳統文化被商業利益所抽空或取代。與“過度商業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農村正在經歷“空心化”,除了許多村民外出打工,村莊無人居住,還有許多傳統村落原有的特質文化已經消失,造成“文化空心化”。 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就像天平的兩端,如何為其加上平衡的砝碼依然是個難題。保護古村落不可能拒絕發展,但又不能盲目發展。古村落建設,只有適度開發,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才能讓村民安居樂業,才能延續生命力。顯然肇興侗寨多元的文化傳承和產業化的和諧發展之路,為其他古村落的保護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p> 雖然肇興侗寨早已開發旅游,各種商店和旅館比比皆是,原本偏遠的村寨,搖身變為旅游景點,現代商業為寨子注入了新的韻味。但是和國內其他著名古鎮的過度商業開發不同,肇興古鎮在原生態和商業文明、文化保護和市場開發之間找到了平衡?!?/p>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大概是我們對傳統村落的期待。肇興抓住了現代人對鄉愁的集體追憶與緬懷,通過保存完好的侗族傳統村落布局、質樸的侗族傳統生活氣息和多元的侗族傳統文化習俗共同凝聚的文化張力,將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實、陳舊與新鮮自然而然地融匯在一起,并讓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材料、工藝、形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又重新獲得審美價值?! ?/p>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一個村落的特色風貌,應該是當地居民生活的縮影,也是當地歷史文化的傳承。肇興侗寨將村落的民俗、文化、藝術,在村民現實生活場景中自然流溢、展示,當地人至今依然保持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在這里,沒有臨街的喧囂和各種花哨的廣告招牌,有坐著發呆的老人,有看孩子的婦女,還有趴在地上的狗,他們會打量一下游客,然后又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村民和游客就像兩條平行線,看似交融卻又互不影響?!?/p> 古村落文化的“賣點”,恰恰在于其具有當地民眾特有的生活氣息。也正是這種古樸和淡然的文化秉性,讓肇興侗族文化的發展從容不迫,自然而然地走出了一條“活態”發展的保護之路。為了守住古村落的根與魂,當地政府也不斷對侗族文化進行活化再造和活力創造,濃縮了侗戲、侗族大歌、小歌、琵琶歌這些民族元素的《醉美肇興》侗族音畫歌舞演出,體現的就是變通發展的智慧,畢竟沒有時代感的文化就是一種沒有生機的文化,也無法引發群體的共鳴。同時,當地村民以古村落核心文化為載體,發揮文創點石成金的力量,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并反哺文化的傳承,也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古村落保護的文化生態循環體系。 毫無疑問,保護古村落,既要保護外在的“筋骨肉”,更要傳承好內在的“精氣神”。肇興侗寨的“活態”發展也再次證明,只有讓歷史遺存與當代生活共融,讓村落景觀與人文內涵共生,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共鳴,我們才能賦予古村落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其融入現代文明的風景。(央廣網記者方永磊) |
相關閱讀:
- [ 09-18]陳金龍:喜迎十九大 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 [ 09-18]喜迎十九大 記錄新福建
- [ 09-18]全民健身機關先行市 市直機關將舉辦"喜迎十九大"工間操大賽
- [ 09-18]福建日報今起推出"喜迎十九大,記錄新福建"系列短視頻報道
- [ 09-18]喜迎十九大 紀錄新福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