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李顯龍在新加坡接受了新華網專訪。新華網發 王應耀攝 新華網:新馬高鐵受到各方關注,目前最新的進程是什么樣的? 李顯龍: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我們計劃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舉行國際招標。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很大的項目。對中國來說,這可能不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中國在這一方面有很豐富的經驗,你們國內的高鐵網絡也有幾萬公里了,科技很先進,并且你們運作的經驗也很豐富。我想你們針對這個項目肯定能夠做出一個很高品質的方案。我們希望得到中國公司提出的方案,我們會給予客觀的、嚴肅的考慮。 我在中國也坐過至少兩次高鐵,很方便。我坐的距離不遠,從長沙到武漢,可能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后來從廣州到深圳,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非常方便,很平穩,很舒服。 新華網:近十多年來,中新經貿關系可以說取得的成果豐碩。除了三個政府間項目,新加坡與中國七個省份建立了經貿合作,成立了經貿理事會。 李顯龍:多數是沿海的省份,但也有一些內陸的,有四川、遼寧、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和廣東。 新華網:過去的中新經貿合作,不僅從大的范疇來看很紅火,而且也做了很多務實的項目,國家間、省級都建立了很多園區。我們一說到中新合作,園區的合作非常顯眼,比如說兩國的旗艦項目蘇州工業園。在今天的經貿關系中,區域經濟在發生變化,產業經濟也在發生變化。在您看來,進一步推動中新經貿合作,有哪些新的方式和形式? 李顯龍:雙方的合作必須與時俱進。因為中國發展得很快,中國發展的每個階段需求都不相同,雙方合作的重點也必須相應配合。民間合作反應很迅速,他們自然而然會去尋找最有利的、最能夠發揮的新市場。 國與國之間,中新雙方第一個重要項目就是蘇州工業園,始于90年代初期。那個時候,中國正在發展各種開發區,正在招商引資,吸收外來投資,我們就開發了蘇州工業園,(主要)就是軟件轉移,轉移一些工業園管理和招商引資的軟件。工業園現在可以說是成熟了,成功了,可能有一天還有機會上市。這可以說是第一個旗艦項目。 第二個旗艦項目是我們十年前建的天津生態城。那時,中國關注可持續發展,關注環保,所以生態城就將這兩個主題做為重點。在生態城建設的十年里,其實也不僅限于這兩個合作主題,我們現在也談一些智慧城市的課題,也辦了一些醫療保健培訓項目。這也關系到一些社會管理、社會政策的問題。 第三個項目在重慶,就是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這是最新的項目,當然還是在初期,在起跑點上。我們希望它能夠為中國的西部大開發起到示范性作用,因為項目的主題是互聯互通、現代服務業。服務業就會涵蓋金融、銀行、物流等,所以在這方面不只是硬件、或者不只是一些建筑和工廠的投資,而是制度、運作和服務的便利化和簡化,使企業能夠盡量發揮他們的潛能。 譬如說,針對重慶項目,我們現在探討的一個建議就是南向通道。南向通道關系到從甘肅到重慶、一直到廣西北部灣欽州港的鐵路。鐵路已經有了,可是問題是我們還需要簡化手續、縮短時間、降低成本,讓公司能夠更方便地使用這條物流線出口貨物。中國西部雖然資源豐富、地廣人多,但也面臨一個大問題就是距離太遠,要到達國際市場不是那么方便,從長江下去一直到上海是幾千公里的距離。但如果使用南向通道到北部灣,就比較便捷,從北部灣再到新加坡也很快,到東南亞也很方便,從東南亞馬上可以通過國際航運到世界上所有的國家。 這些都是具體的合作項目,并且我們選擇的是對中國有意義的、能夠配合中國自己的政策重點和自身發展的重要領域。雙方覺得有意義、有價值,我們一起做。 新華網:在經貿合作的基礎之上,兩國之間離不開社會治理、可持續發展、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您覺得,在中新經貿關系的基礎之上,接下來新加坡和中國還有哪方面可以合作? 李顯龍:其實,很多中國官員都到新加坡培訓,新加坡不少官員也到中國去考察過,我們雙方互相借鑒、互相交換經驗,是非常有價值的。正式的合作項目,我們也有一些,譬如我們跟中組部舉辦的領導力論壇,跟政法委也有一個社會治理高層論壇。 這些論壇提供了平臺,讓我們的官員、干部有機會交流、互相學習,吸收對方的經驗。這些是雙方面的交流,不只是單方面的交流。大家都面對一些類似的問題,盡管國情不一定相同,但是看到別人如何解決問題,自己可以獲得一些啟發,能夠更靈活、更有效地處理自己的問題。 |
相關閱讀:
- [ 08-30]李顯龍說新加坡人是“鄉巴佬”?認真你就輸了
- [ 07-15]李顯龍:中美不需要中間人 新加坡致力于同兩國成為好朋友
- [ 07-04]李顯龍就家族內訌接受質詢 解除黨鞭允許執政黨議員提問
- [ 06-21]李光耀故居去留引爆家庭矛盾 李顯龍道歉
- [ 06-15]李光耀子女發公開信與李顯龍決裂 六頁聲明列“多宗罪”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