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房給錢夠不夠? 二線城市搶人才,拼誠意 落戶降門檻、買房有補貼、創業給政策……今年以來,武漢、長沙、成都、西安等十多個城市,先后出臺了力度罕見的人才吸引政策,有的甚至成立專門的招才引智機構。激烈的“搶人大戰”、誘人的“留人政策”凸顯出當前我國二線城市競爭逐漸從早期的側重拼產業、拼招商,躍升到了更重拼人才、拼引智的新拐點。 二線城市打響人才爭奪戰 半月談記者梳理各地新出臺的人才政策發現,與過去相比,今年二三線城市的“留人政策”不再僅僅局限于人才金字塔的頂端,而是把目光瞄準每年700多萬大學畢業生。政策著力點也放在了畢業生關心的戶口、住房等多種實際需求上。 以房留人。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高企的背景下,不少二線城市為了吸引人才,推出了以房留人的政策。 作為全國高校集中地之一,今年初,武漢推出“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計劃5年內留住100萬名大學生。今年武漢將提供首批大學生人才公寓3600余套,今后每年將建設和籌集50萬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5年內滿足20萬人的租住需求。同時,武漢還提出爭取讓大學生以低于市場價20%的價格買到房子。 長沙則推出了畢業生購房補貼政策,對新落戶并在長沙工作的博士、碩士、本科生等全日制高校畢業生(不含機關事業單位人員),2年內分別發放每年1.5萬元、1萬元、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博士、碩士畢業生在長沙工作并首次購房的,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購房補貼。 落戶留人。除了住房之外,還有一些二線城市在落戶方面向青年人才伸出了“橄欖枝”。 長沙市未來5年計劃吸引儲備100萬名青年人才創業就業,實行高校畢業生“零門檻”落戶,推行“先落戶后就業”,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高校畢業生憑戶口本、身份證、畢業證即可辦理落戶手續。《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明確,鼓勵青年人才落戶,在本市同一用人單位工作2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憑單位推薦、部門認定辦理落戶手續。 編制留人。在一些戶口等吸引力相對較小的地區和城市,為了引進自身發展所需要的緊缺人才,拴住人才的心,開出了“直接入編”的政策。 今年初江西出臺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高層次人才或引進的特殊、急需、緊缺人才,由用人單位提出申請并經認定后,直接辦理進人核編和上編手續。 獎勵留人。也有些城市通過直接“給票子”的方式吸引人才。長沙市今年發布的《長沙市建設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提出,長沙將定期發布緊缺急需人才需求目錄,對入選市級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的,根據人才類別分別給予50萬元、30萬元、15萬元獎勵補貼。 創新創業爆發期,競爭步入下半場 人才是城市的未來和活力之源。二線城市人才爭奪戰的背后一方面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收緊落戶、房價高企以及產業轉移對青年人才的“擠出效應”,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二線城市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人才的需求呈現新特點。 江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表示,過去,二線城市的競爭主要比拼的是人力和土地成本;如今,傳統產業結構急需轉型升級,新經濟、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對創新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為搶占新經濟發展先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部省份密集出臺了支持新經濟發展的政策。新制造經濟、新服務經濟、綠色經濟、智慧經濟和分享經濟等新經濟蓄勢待發。 例如,江西提出重點做大做強新產業,將其打造為新經濟發展“引爆點”。其新產業發展目標是,新材料、大健康、電子商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交易額)均突破1萬億元,新型電子、生物醫藥、航空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突破2500億元、2000億元、1000億元。 “誰能搶占人才,誰就能贏得下一個十年的發展先機。”麻智輝表示,當前不少二線城市的創新創業企業逐漸進入爆發階段,正是大量需要人才的時候,搶占人才就是搶占未來。 吸引人才不能止于蓋房子、給票子 半月談記者注意到,一些長期困擾人才流動的深層次矛盾和隱形門檻,仍有待解決。否則,“搶人政策”容易淪為看得見、摸不著的空中樓閣。 一些就業者表示,除了北京等極少數城市外,絕大多數地方真正吸引人的是工作機遇和發展空間,而并非戶口或補貼等。 北京大學的博士畢業生李某,本來有意前往西部某省會城市高校擔任教師,最終卻被卡在了“35歲”這一年齡門檻上。“一個提出要引才育才100萬的城市,難道容不下一個40歲的博士?”李某無奈地向政策低頭。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求職人員因“專業名稱不符”而被二三線城市單位拒之門外。這說明,吸引人才不只是給政策、拿票子、蓋房子這么簡單,更為關鍵的是要從細處著手、從制度著手,優化就業創業環境。 那么,什么樣的環境才能真正留住人?有專家表示,拋“橄欖枝”只是表達了政府對人才的需求,但把人才市場做大,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當地發展的潛力和人才成長機制的塑造。 單純比拼地方政府財力,試圖靠短期“砸錢”吸引人才流入來改變城市發展面貌,收效不一定很顯著。前些年出現的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說明二三線城市要真正留住人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比如,是否具有良好的產業配套和清晰的產業定位,讓人才各盡其用?是否能夠真正消除各種隱形歧視,完善公共服務,形成公平競爭的用人機制? 一座城市怎樣對待人才和人才怎樣回饋城市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以城留人的核心是以“誠”留人,真正用心營造一座城市不唯地域、不限年齡、不拘一格求人才的氛圍。(半月談記者 余賢紅) |
相關閱讀:
- [ 09-20]第四屆人才項目資本合作展亮相廈洽會
- [ 09-20]廈門市人社局編制《人才項目計劃參評指南》
- [ 09-19]莆田學院商學院成功舉辦電商運營團隊卓越人才計劃項目匯報會
- [ 09-19]海外人才對接交流會在廈舉辦 人才攜項目來對接
- [ 09-18]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人才為先 創新驅動 打造網絡安全高地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