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泉州9月20日電(記者劉洋)?“喜怒哀樂一臺戲,寸木窺人生百態。”一寸木偶在三寸舞臺上演繹愛恨情仇。被稱為“木偶之城”的泉州,不僅有精彩絕倫的木偶藝術表演,還有一些制作木偶頭的手藝人。 黃義羅,“木偶之父”江加走的第三代傳人,國家級非遺(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傳承人。他將木偶頭造型由280種發展到近400種。 2015年3月19日,黃義羅的匆匆離世,讓傳承木偶頭技藝的重擔落在了他的兩個女兒身上。 在泉州市鯉城區甲第門文創園區內,一個以江加走木偶頭雕刻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命名的“黃義羅木偶雕刻坊”悄然開張,而雕刻坊的主要授課人便是黃義羅之女——泉州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雪玲。黃雪玲說希望通過這一平臺,讓廣大市民體驗傳統技藝,感受民間的美學。 雕刻坊面積不大,但室內布置十分精巧:門口一面墻的隔間里,展示著“生旦凈末丑雜”的木偶頭,房內還展示有木偶頭的歷史淵源、雕刻的工序等。而窗臺下就是一張長條桌子,桌面上放著各種未完工的木偶頭和工具。記者前往采訪時,恰好有三名木偶頭雕刻愛好者正在制作。 江加走木偶頭 邢賀揚攝 曾經學習過美術專業的李玉蘭是黃雪玲所收的徒弟之一,在她看來制作木偶頭是人生中的一種修行:“第一次接觸木偶頭制作是在一次展覽上,當時看到黃義羅制作的木偶頭就產生了興趣,因此,我堅持每周都會來雕刻坊學習。”與李玉蘭一同學習的還有兩名大二的大學生。 作為“70后”手工藝人,黃雪玲和姐姐作為木偶頭的傳人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經歷。 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黃雪玲和姐姐黃紫燕都學習了木偶頭雕刻技藝。從孩提時代跟在父親后面打下手,到豆蔻年華時向父親學藝,到如今成了市級技藝傳承人,姐妹倆做木偶頭已有二十幾年。 以前,她們父親健在的時候,一家四口做木偶;如今,父親辭世后,母女三人依舊延續這種家庭作坊的模式,而其母親50多年練出來的手藝為她們創作創新立下了“汗馬功勞”。 相較父親一代,如今黃雪玲她們還通過網絡進行推廣,讓更多人了解木偶頭技藝,官方也重視這些傳統手工技藝。黃雪玲說,有不少年輕人慕名前來“取經”,“不過最終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 “江加走木偶頭”一度代表著泉州傳統木偶頭技藝的水平,一個個標注著“黃義羅木偶坊”的特有木偶頭也得到不少藏家的認可。現在,已經40多歲的黃雪玲對未來充滿著激情和希望:“我一直在尋找適合制作木偶頭的人,嘗試著擴大目標人群的范圍,找到合適的人之后再重點培養。”黃雪玲希望通過這樣的辦法,可以結識有緣人,將這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
相關閱讀:
- [ 09-21]【理上網來 喜迎十九大】獨家采訪:域外學者談“中國夢”
- [ 09-21]【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全面深化改革開創出嶄新局面
- [ 09-21]喜迎十九大,記錄新福建:有了地鐵 距離不再是距離
- [ 09-21]以優異成績喜迎十九大:金磚精神 為開放福建注入新動能
- [ 09-20]【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這兩個非遺項目為何被習主席和普京稱贊?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