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新型的隔震支座是在上部結構與地基之間增加隔震層,安裝橡膠隔震支座,實現與地面的軟連接,通過這樣的技術,可以把地震80%左右的能量抵消掉。這樣的抗震技術靈感來自于研發火箭固體發動機的設計師。 9月,陜西省渭南市的一群孩子,走進了剛剛竣工的大荔縣實驗小學洛濱校區。新老師、新同學,以及三棟嶄新的教學樓讓他們頗感新鮮。但他們不知道,每棟教學樓下,都安裝了源于航天技術的隔震支座,能在地震時抵消80%左右的能量,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 我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也是蒙受地震災害最為深重的國家之一。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大多是由于建筑物的倒塌所致,因此,對各種建筑物進行抗震設防,使其在地震中不損壞、不倒塌,是避免人員傷亡的關鍵。 目前,地震精確預測仍是世界難題,但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41所的科技人員,卻借助火箭發動機技術研發了這款“抗震神器”,能有效減少地震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 地震中的“雜技演員” 來到洛濱校區新教學樓底部可以看到,30個隔震支座以6米為間距呈網狀分布,支撐著教學樓。 41所固體火箭發動機首席專家尤軍峰介紹說,傳統抗震技術是借助鋼筋混凝土,把上部結構和基礎牢固地連接在一起。但這樣一來,地震能量會經過基礎傳輸到上部結構,使其發生振動和變形。當受力超過結構強度時,建筑便會被破壞。“地震波最厲害的就是橫波。”他說,“當地面橫向擺動時,建筑可能會瞬間倒塌。” 隔震技術是在不改變原建筑設計方案的前提下,在建筑物上部結構與基礎之間安裝支座作為隔震層。隔震支座豎向剛度和承載力很大,水平剛度卻很小,且具有很強的水平變形能力。同時它還具有恰當的阻尼和穩定的彈性復位功能。當地震來臨時,它就像腳踩滾筒、頭頂大缸的雜技演員,腳下跟隨橫波來回擺動,頂部卻穩穩地托舉著建筑物,能有效降低建筑物上部結構加速度反應而導致的變形,避免同頻共振帶來的破壞。如此減隔震體系,能實現建筑結構自身、非結構構件和建筑物內部設施“三重保護”,確保震后建筑物無需修復即可繼續使用。 航天人的材料配方 在西安市郊一座工廠里,煉膠師正對煉好的橡膠像揉面一樣反復擠壓。這種橡膠的延伸率為600%,材質達到了航天級橡膠的要求。反復擠壓則是為了讓橡膠里的配方充分融合。 隔震支座正是由35片厚度3毫米的橡膠與35張特種鋼板交替疊合,黏結而成的。41所將固體火箭發動機噴管柔性擺動技術和工藝用于其中。 尤軍峰介紹說,隔震支座的工作原理與火箭柔性噴管很接近。既要有足夠的支撐力能扛起上面的建筑,又要有足夠的彈性和抗拉力,保證不會被拉斷。 其所用的橡膠配方是航天人的得意之作。尤軍峰說,固體火箭或導彈裝備一放就是10年甚至更久,對橡膠材料要求很高,老化、變硬或性能改變都不行。 因此,用這種橡膠制成的隔震支座,壽命能與建筑一樣長,如果沒發生地震就不用更換。 在隔震支座研制中,四院耗時兩年多,在設計方法、超強抗老化高性能橡膠、高強度黏接劑、成型工藝、過程控制和產品性能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產品通過了華中科技大學的型式檢驗,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將為千家萬戶打造“安全島” 憑借有效的隔震減災效果和較低的成本,隔震技術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特別是在新西蘭、日本、美國等,相關研究開展較早,技術水平較高。有數據顯示,在目前新建的房屋及房屋改造中,該技術在美國、意大利等國家的使用率達到10%以上,在日本甚至超過了50%。 在我國,隔震技術起步較晚,但逐漸受到重視。目前國內建有隔震建筑3000多幢,比2005年統計數量翻了一番,其中云南省的隔震建筑面積約占全國一半左右。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包括雅安的蘆山縣、寶興縣在內,四川省超過50個災后重建項目都使用了隔震技術。 從2014年起,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發文指出,各省、自治區住房與城鄉建設廳需有序推進減隔震技術的應用,確保工程質量。隨后甘肅、新疆、青海等地震高烈度地區對使用隔震技術做了強制規定,凡是位于抗震設防烈度8度及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地區及地震災后重建的4層至12層學校教學樓、學生宿舍、醫院醫療用房、幼兒園、機場等人員密集公共建筑,必須采用基礎隔震技術進行設計。據統計,目前我國約70億平方米的在建建筑面積需使用隔震設備,未來,該類產品將在公路、橋梁、船舶和核電設施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更將為千家萬戶打造地震中的“安全島”。 |
相關閱讀:
- [ 09-17]新疆庫車5.7級地震:抗震安居房完好
- [ 08-24]10級強震不倒 故宮古建抗震功夫是如何煉成的?
- [ 08-18]溫暖是抗震救災的強大力量
- [ 08-15]志愿者不斷涌現 抗震救災有序比激情更重要
- [ 08-11]中央安排1.8億元支持四川新疆抗震救災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