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大學出臺《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簡稱《辦法》),其中涉及到的如10萬閱讀量、重大網絡傳播等考核標準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此舉是在打造“網紅論文”,但這些考核標準不切實際。昨天,浙江大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稱,10萬僅是基礎性指標之一。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浙大此前出臺的《辦法(試行)》稱,發表于指定媒體和雜志、形成重大網絡傳播的作品申報認定等同于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刊發,還將滿足某些考核標準、形成較大網絡傳播的優秀網絡文化成果對應于國內一級學術期刊、國內核心期刊刊發。同時,《辦法(試行)》對“重大網絡傳播”和“較大網絡傳播”都做出了界定,規定了轉載媒體的類型和數量,并在閱讀量上提出了10萬、40萬的要求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此舉更容易激發廣大師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原創熱情。也有網友表示,學術性文章專業性強、晦澀難懂,很難在媒體發表,10萬的閱讀量更是天方夜譚。也有網友認為,浙大此舉是在打造“網紅論文”,但這些考核標準不切實際。 昨日下午,北青報記者聯系到浙江大學相關負責人,浙大再次發布對這一《辦法》的補充說明,就優秀網絡文化成果具體如何認定、認定優秀網絡文化成果和晉升職稱的關系等問題,做了進一步說明。 該負責人表示,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的認定方法,不是對已有評價方法的排斥、否定、替代,而僅僅是一種補充。閱讀量僅僅是眾多考核標準中的一個指標,具體的考核需要經過規范的評審程序。此外,該負責人坦言,在《辦法》研究討論階段,曾經將學校已有的學術成果套用這一標準,“確實存在滿足條件的優秀網絡文化成果,但確實很少”。 問答 優秀網絡文化成果需組織學者專家認定 針對浙江大學出臺《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其中涉及到的如10萬閱讀量、重大網絡傳播等考核標準所引發的爭議,昨天,浙大相關負責人(簡稱浙大)接受了北青報記者的采訪。 北青報:學校出臺《辦法》的目的是什么? 浙大: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大眾文化教育及其傳播不可或缺的方式和途徑。如同當今大學教育的內容與方式的多樣化一樣(如從傳統的以課堂教育為主的形式擴展到更加重視課外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以及近年來出現的MOOC和創新創業教育),社會文化形態不斷擴展,新的文化成果不斷涌現,多樣化、差異化的評價方式成為當今大學適應新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制定《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其目的是為了順應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對借助互聯網進行文化教育所產生的作品及成果進行評價的新的嘗試。 北青報:優秀網絡文化成果涵蓋哪些內容和范圍?為何沒有學科限制? 浙大:優秀網絡文化成果指的是有學術性、思想性的,并能產生積極社會影響的網絡文化作品。重在思想表達,旨在文化感染,是對現有評價體系的補充。該方法主要針對人文社科領域的師生,之所以我們在文件中沒有對學科提出明確限定,是因為浙江大學是一所多學科交叉的高水平綜合性大學,我們的學術研究是全方位開放的,我們歡迎并鼓勵不同領域學科學者積極開展學術交流并進行交叉研究。網絡文化成果等同于“學術期刊”的表達,并不是排斥現有評價方式,恰恰是對傳統學術評價體系的尊重。 北青報:是不是閱讀量超過10萬或40萬的網絡文章都可以被認定? 浙大:不是的。傳播范圍和傳播數量是現代互聯網媒體區別于傳統教育文化傳播方式(紙質媒體)的根本特征。閱讀量的評價指標是建立在內容品質和社會積極影響基礎之上的,閱讀量只是我們認定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的基礎性指標之一。滿足《辦法》所規定的條件后,根據本《辦法》規定,還需組織學者專家進行認定。我們重申,我們將對任何網絡文化傳播過程以及成果申報的學術不端行為予以嚴厲查處,秉守“零容忍”原則。 北青報:是不是被認定為優秀網絡文化成果就可以直接晉升職稱? 浙大:此文件提出的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的認定方法,不是對已有評價方法的排斥、否定、替代,而僅僅是一種補充。浙江大學職稱不僅嚴格,還包含多項要求,晉升需要經過規范的評審程序(例如,教師專業技術高級職務評審要經過以下程序:個人申報、單位審核、材料公示、述職測評及初選、同行專家通訊評審、會議評審等環節)。任職基本條件中,還包括教育教學、科研項目以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要求。 北青報:該《辦法》出臺是否符合大學管理的規定? 浙大:該《辦法》的出臺經過了長時間醞釀,聽取了各方意見,尤其是人文社科學者和教學科研、人事等相關部門的意見。學術評價方法及其原則,由大學自主確定并授權自轄管理部門公布,符合國家政策規定。此外,我們想說明的是,目前我們選擇了部分媒體進入我們的評價體系,今后我們將視該《辦法》實施進展及效果,對選擇的媒體對象適時進行擇優充實和動態調整。 北青報:浙大新規引發熱議,學校最新的說明是因為面臨較大壓力嗎? 浙大:此《辦法》公布后,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影響和關注。發布最新說明的原因是有網友單拎出來一些字眼去歪曲、誤解這個規定,比如10萬的閱讀量、要求主流媒體轉發等,其實閱讀量只是考核的基礎性指標之一,選擇媒體的標準也主要是看影響力。在初步討論階段,我們曾經拿之前的一些學術成果去套用這個標準,其實有滿足條件的文化成果很少。 北青報:《辦法》實施以來,有師生提交此類論文嗎?具體的考核標準是什么? 浙大:優秀網絡文化成果在每年6月由相關部門組織專家委員會進行認定,師生集中提交時間應該在明年6月份。目前還沒有詳細的考核標準,也沒有確定具體的考核人員。 |
相關閱讀:
- [ 09-22]嗨!同學,網紅學院畢業的你紅了嗎
- [ 09-22]身著囚服表情呆萌 充氣版“盧拉”成巴西網紅
- [ 09-20]富二代與網紅舉辦盛大婚禮 奢華隆重
- [ 09-20]200斤大魚“游”到廈門 它們是廈洽會上“網紅”
- [ 09-19]浙大創新學術評價體系引熱議,“網紅文章”能否等同于期刊論文?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