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用手機支付”? 外媒稱背后風險被忽略 參考消息網9月26日報道 外媒稱,移動支付在中國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北京市從2015年開始也允許使用手機支付水費、電費和煤氣費。不久前,地鐵票也可通過手機支付。 資料圖:在一農貿市場,市民使用支付寶付款購物。新華社發 奧地利《標準報》網站9月24日報道稱,50歲的北京人張曉麗(音)在一家位于北京三里屯餐飲街的餐館點了一碗米線,在點餐付款時,服務員表示:“我們使用手機結賬。”張女士氣憤地說:“我用的可是人民幣!”經過一番爭論,服務員妥協了。“好吧,但是你得給我正好的錢,我沒法找錢。”張曉麗一怒之下起身離開。服務員朝后廚喊道:“米線不要了。” 這并非個例。直到央行出面干預:人民幣是合法支付手段。必須予以接受。 中國已不再是“現金為王”。突然一切都通過手機支付了。“這是我們從來沒預料到的,”在北京經營一家報亭并且同時售賣飲料和冰激凌的聶姓夫婦說。今年2月,他們在銀行開戶并得到了一張銀聯卡。然后他們在手機上下載了與銀行賬戶關聯的電子錢包。支付寶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平臺。另一個平臺是騰訊集團的微信支付。報亭老板將收到的二維碼打印出來,懸掛在報亭外。二維碼能讓顧客瞬間進入支付平臺。 此后,報亭生意興隆,而且結賬速度加快,還免于假幣和欺詐困擾。比如客人拿起一款飲料,用手機掃描報亭二維碼,輸入付款金額,然后通過支付寶或微信直接轉賬給報亭老板。錢款會即時到賬并顯示在收款人手機上。“現在超過80%顧客用手機結賬,”報亭老板說,支付平臺沒有額外費用。“每收入1000元,只需交1元服務費。”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8月中旬發布的數據,中國目前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人。其中96%的人使用手機上網。使用移動支付消費的中國人已達5億人。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對支付寶的發展進行了研究。他在《螞蟻金服》一書中講述了一個支付寶如何獲得底層大眾接受的故事。黃益平說,他有一次在北京路遇乞討者,可惜當時身上沒帶錢。但是對方掏出了手機,表示可以通過手機轉賬。 歐洲央行的一名專家指出,公眾并未考慮無現金支付帶來的影響和被忽視的數據保護。不過讓人安心的是,這類支付平臺——除去受到嚴格管控的特例——不提供借貸和負債服務。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家朱寧對網絡支付平臺持更批判的態度。他認為,由于不收取任何費用,平臺管理方必須不斷將流入的資金投資到高回報的高風險領域。一旦投資失敗,出現用戶擠兌,銀行系統將面臨系統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似乎也擔心這種情況。它正在支付平臺和銀行系統之間建立一個清算平臺,以控制風險。該清算平臺將于2018年6月底正式啟用。 |
相關閱讀:
- [ 09-25]兼職淘寶刷單坐家里賺錢?二維碼支付財貨兩空
- [ 09-22]“無車日”倡綠色出行 杭州市民刷支付寶可免費乘公交
- [ 09-22]歐盟期望英國首相明確是否支付“脫歐費”
- [ 09-21]日本多家銀行將聯合推出虛擬貨幣 方便個人支付
- [ 09-21]海外發展迅速 在法國感受移動支付的“中國速度”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