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9月27日電 (記者 羅云鵬)據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27日消息,近日青海官方出臺《關于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明確該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整體性保護、可持續性保護的重要方式,是當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其中中國文化部門在青海共設立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黃南藏族自治州)和格薩爾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果洛藏族自治州)以及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目前該省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數量居中國首位。 《指導意見》指出,青海不僅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屏障,也是特色文化生態的重要涵養地。結合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戰略和文化產業發展,統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著力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著力推進核心區域的整體性保護,著力培育和打造區域特色文化品牌,著力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傳播力度,不斷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區域文化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文化生態保護體系基本建立,各保護區“項目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指導意見》強調,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活態傳承,樹立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文化生態保護理念;堅持發揮地域優勢,突出民族特色;堅持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基本原則,并從堅持以規劃引領、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的保護水平、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系、推進核心區域的整體性保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館(所)建設、培育和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開展多層次的傳播展示交流活動等八個方面明確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主要任務。 《指導意見》要求,各相關地區要將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青海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優先支持保護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衍生品設計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微企業發展。鼓勵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對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進行資助或投資,多渠道吸納社會資金投入。依托青海省內外研究機構和高校,積極開展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相關學術和政策研究。鼓勵支持各相關地區在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內建立研究機構,對保護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與現狀、文化與社會價值、傳承發展與開發利用進行深入研究。強化考核評估,確保任務落實到位。 |
相關閱讀:
- [ 09-27]青海開展祁連山青海側雪豹種群調查工作
- [ 09-22]“見證中國速度青海篇”——坐上動車逛青海
- [ 09-20]我國五年人工降雨“灑”下3個青海湖
- [ 09-20]大美青海 “絲路”古今——兩岸記者重走絲綢之路
- [ 09-19]降水偏多致青海湖水面積增加了“7個西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